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官网}
北仓门文化艺术网
首页 > 非遗博物馆 > 刺绣文化
 
探寻苏绣发展方向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6-8-25 15:16:15  点击:2283

8月20日,苏艺天工——姚惠芬刺绣艺术作品展将在苏州博物馆忠王府楠木厅拉开帷幕,这是姚惠芬从事刺绣艺术实践和研究30余年来的一次重要展示:“每一个时代的创造都产生新的技术与新的价值;每一个时代的艺术都有鲜明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审美思想和人文精神。”站在这样的高度上,姚惠芬心目中的苏绣艺术走到了必须突破创新、迸发活力的历史关头。

姚惠芬出生于苏州刺绣世家,自幼开始学习刺绣,师从近代“仿真绣”大师沈寿的第三代传人、苏州刺绣研究所工艺美术师牟志红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任嘒娴。在二十岁那年姚惠芬和妹妹拜师牟志红后逐渐掌握了“仿真绣”技法,而后又由任嘒娴传授其师尊杨守玉首创的“乱针绣”和任先生继续发展的“虚实乱针绣”,能得到两种各具特色的刺绣技艺真传,可谓十分幸运又难能可贵的机缘。有此基础,从艺三十多年,姚惠芬精通苏绣的各种刺绣技艺,并深刻领悟了苏绣艺术的诸多真谛,尤其擅长将苏绣的许多技法完美地应用于人物肖像及中国写意水墨画的创作之中,使其绣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及独创性。

的姚惠芬回忆那段从师学艺的日子时,仍然十分感慨:姐妹俩天天起早贪黑,见缝插针地去学,尽管艰苦,那段充实而密集的训练却给了她无比扎实的基础,技艺进步显著。正是两位大师的言传身教和自身的决心和毅力,才使得她将所学知识化为己用——“仿真绣”融西画肖神仿真的特征和“乱针绣”富有层次、立体感强的特征都被她灵活运用至炉火纯青。收获接踵而来:从1991年她的作品《花神》获“吴县刺绣精英赛”一等奖开始,姚惠芬捧得了多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银奖,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等称号,其精品代表作《荷之韵》、《素描少女肖像》、《苏绣新梦——园林系列》不断惊艳国内外的专业人士和收藏圈,为苏绣这项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争光添彩。

自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来,无论是“一代针神”沈寿、刺绣艺术家杨守玉,亦或是姚惠芬,都不断地通过对西画有选择地借鉴来达到突破传统苏绣的发展。“仿真绣”融入了西方的“画理”,以高度的写实效果、精细入微的运针技法提高了苏绣的光感和立体感,使其焕发了超越以往的表现力。而杨守玉借鉴了西方油画中的用笔、色彩、透视等原理,创造了运针纵横交错的“乱针绣”。在此基础上,任嘒娴又更多地参考了西方的素描原理创造出注重疏密虚实的“虚实乱针绣”。于是,姚惠芬在几位大师的技艺之上,首创了“简针绣”,这种刺绣技法融合了西方素描中一种新技法,突出每根线条的表现力,对此姚惠芬表示:“艺术的融合创新是将不同门类艺术之间的创新要素通过创造性的融合,使各创新要素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完善,从而使创新后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标准产生新的内容。”这种新技法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规范,或是一味将外来的艺术形式生搬硬套、盲目抄袭,因为苏绣本质的肌理等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审美标准与应用范围,也决定了在传统体系上发展而来的创新,仍然需要审慎的考虑和极高的领悟及实践能力。

对于苏绣的发展前景,姚惠芬认为确实存在着挑战和困难,“应该说,在较为浮躁的市场竞争中,整个工艺美术都在一定程度上遇到了发展瓶颈,比如知识产权、比如生产销售。”不过,她还是表示有很多方向可以去尝试,除了刺绣技艺本身必须不断精进和突破,她也在尝试苏绣的跨界发展,比如服装和各类家居设计。“刺绣艺术是从日用品发展而来的,虽然在逐步满足了基本需求之后刺绣渐渐趋向艺术品,但也有一个慢慢回归的趋势。这也许是苏绣进行普及的重要方式之一。当然,艺术品的创作方面我们也是不会放松的。”

来源:姑苏晚报


上一页:锡绣传承,十年结果
下一页:谈刺绣的用色
    
非遗博物馆
[非遗资讯] > 非遗传承的青春力量 > 工业遗产在博物馆中复… > “非遗+旅游”助力文旅…
[中华] > 山东济南实施泉城品牌… > 维权 面临成长的烦恼 > 的“吃货经济”如何走…
[刺绣文化] > 锡绣妙手绣紫艺 > 丝绸“”如何焕发新生… > 刺绣给我的启示

 

 政府网站 | 无锡市委宣传部 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江苏省委统战部 | 无锡市委统战部 无锡市工商业联合会 | 无锡市共青团 | 梁溪区政府 |

 艺术网站 | 东方艺术网 | 雅昌艺术网 | 中国题字网 | 

 
Copyright © 2012 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无锡市梁溪区北仓门37号 TEL: +86-510-8232 9999
Website:www.bcm-art.com     苏ICP备12006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