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官网}
北仓门文化艺术网
首页 > 人物风采 > 文化访谈
 
刻写灵魂 模塑精神—吴为山教授谈雕塑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7-4-25 17:17:26  点击:2228

问:很多学者认为,所谓的各种“雕塑”,本质上都是来自西方文化传统或西方化现实语境的产物,可以说,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其中是微乎其微的。而您却将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东方精神的雕塑引入世界,并在传统雕塑的现代性转换方面作出了富有创新意义的实践。这一定是个漫长的过程,您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有没有一些特殊的标志性的阶段或事件促成?

答:中国近现代雕塑受西方和苏俄影响,改革开放后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当代主义影响。而雕塑中何以体现中国文化、中国人文精神、中国人的审美与追求、中国造型智慧的创造,是我一直思考的课题。20年前我提出“写意雕塑”的文化概念,其根本是在作品中融会中华美学精神以表现中国精神,并通过对中国文化人的个性塑造形象地展示流淌在国人血脉之中的文化精魂。写意雕塑不仅是方法问题,而且是文化的自觉,是近现代以来,在西方文化语境下如何弘扬中国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的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文以载道”“诗言志”,这与海德格尔的“诗人何为”有共通之处。我的雕塑艺术传达了我的人文理想与文化观。20多年来,我创作了500多件雕塑作品,分布于世界20多个,内容涉及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普通人物以及作者的生活感受。每件作品的背后都有故事。它们是我的经历、情感、艺术研究与实践的体现,也是我文化价值观的体现。

虽然作品众多,但在我心里,所有雕塑是一件作品。这件作品由六方面组成。一个点是《睡童》所寄托的人类美好情感;一个空间即《天人合一—老子》表达出的中国古人虚怀若谷、包容万象的情怀;一座山是《孔子》,孔子是中华文化的开山,我将这座雕塑铸成一座山的形式是致敬他的伟大;一条线是《超越时空的对话—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与中国画家齐白石》,这是立在意大利罗马博物馆的一件雕塑,达·芬奇与齐白石各立两端,齐白石手中那根拉长的拐杖是一条线,它上连天下接地,象征着中国文化的宇宙观、艺术观,它也像丝绸之路,连接着东方和西方;一个魂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群雕》所表达的中国人爱好和平之魂;一颗心则说的是我与法兰西学院主席、雕塑家克罗德·阿巴吉联合展出作品,东西方艺术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心灵对话”。

问:我们都知道,西方西方注重写实,中国注重写意,西方的抽象主义在后期也发展起来,您说的写意融合可以理解为中国写意与西方抽象某些方面的融合么?

答:雕塑由雕与塑组成。雕者,由外而内,乃减法,如石雕、木雕等;塑者,由内而外,乃加法,如泥塑。加与减,反映了人对事物的认识、评价,也折射着审美观。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在自强不息的上下求索中,不仅将一部精神史写在文字里,也铸刻到雕塑中。

通过对雕塑史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从艺术形式本体的角度看,西方古典雕塑写实,欧美现代雕塑抽象,而中国雕塑的特质则在写意。

写意处于写实与抽象之间。它既不会使人感到一览无余的简单,也不会令人觉得有望而却步的深奥。它引导人们在一种似曾相识的心理作用下去把玩、体味、感觉艺术作品的整体及每个局部、细部的意味。当事物的本质与艺术家的精神高度对应时,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便自然摒弃表象,突出主体而抒发情意。作品更趋于符号化、永恒化。

中国现代写意雕塑不仅从传统文化艺术中吸取养分,还从西方写实雕塑中学习塑造、解剖、透视,汲取作品中所渗透的人本主义—从古希腊的静穆与单纯到罗丹雕塑深刻的人性表现。这种广泛的采挹丰富和强化了中国雕塑家的表现力。同时,中国现代写意雕塑还从现代主义中学习形式构成,在体、线、面中体悟造型之“造”。亨利·摩尔、马里诺·马里尼、贾戈梅蒂、布朗库西、曼祖……这些大师的艺术探索也给中国雕塑家的写意提供了形式的广泛性。

所以说,写意融合不是简单的中国写意与西方抽象某些形式方面的融合,而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契合,即中华美学精神与西方现代主义实践的融合。

问:多年前您提出了“中国雕塑的八大风格”,为什么会对中国传统雕塑格外关注?

答:我之所以要谈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风格特质,乃在于近现代以来,西方雕塑的介入导致了雕塑价值标准的偏离与混乱,原本的中国雕塑传统在本土被排斥于主流之外。这“主流”指官方大型展览、重要的学术策展、学院的主干教学以及艺术的评价体系。与雕塑同样受西方影响的绘画则命运不同,因为绘画被严格地分为西洋画与中国画,且有自身品评尺度并各循其道发展。按理说,中国雕塑与西洋雕塑恰如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关系,中国雕塑也应循其自身规律发展。只不过近百年来,随着佛像的渐衰,人像的兴起,导致写实的功用性要求愈高,西洋法价值凸显,加之上世纪50年代后苏联革命现实主义的一统天下,“文革”的新偶像塑造,80年代的西方现代主义热和90年代至今的后现代风潮,使得中国传统雕塑一直处于边缘的、民间的、非正统的地位,大有成为“恐龙化石”的趋势。

这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因为它不仅是方式与形式的问题,从深层分析,它更是内在文化心理结构的断层,是民族自信心的弱化。

雕塑作为人类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从原始时代到当代,都伴随着人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变化,并以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和独特风格呈现出时代的精神。它是艺术智慧、审美观、创造力的结晶。从这个意义上看,尊重先民的创造是尊重历史,是珍视我们民族进步的每一个足印。只有自我欣赏和自我肯定,才不至于在吸收外来文化过程中失重。找到支点,保持平衡,将在一个平和、包容的文化生态中使每一个艺术家的潜在价值和每一种风格流派生长的可能性得到发挥。

更进一步说,纵观中国雕塑发展,其精神性受政治、宗教、哲学影响;其造型受绘画的影响,并在意象、抽象、写意、写实诸方面显示出其道、其智、其美,有着迥异于西方传统的独立体系、独特价值。所以我们不能满足于中国雕塑只存在于博物馆、石窟、墓道,而应当提炼出影响现在与未来的绝伦之底蕴、超拔之意志、高远之境界。这不仅是弘扬民族传统,保持华夏独特韵致,更是促进人类文化生态的多元发展。

问:有评论说,您通过雕塑研究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您是如何将中国文化的研究与雕塑研究相融合的?

答:通过雕塑研究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这里面有两层意义:

其一,我做的人物雕塑原型都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某个时代的丰碑,这些杰出的文化人是那个时代文化的代表,饱含着文化的沧桑。我做雕塑时,必然要了解雕塑表现的人物本身,要把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把其承载的文化和精神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在研究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

其二,中国雕塑有悠久的历史,虽然近30年来,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光怪陆离,新观念及其伴生的新样式层出不穷,但折腾也好,动荡也好,创新也好,其沉淀下来总有一个相对稳定恒久的价值存在。所谓恒久性在于与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同构。这种同构会产生巨大的力量而不息向前。我们寻找的正是造型艺术中的这种价值存在。

原始时代模糊中的写意、商周青铜诡异中的神化、秦的严整恢宏、汉的豪放雄浑、唐的厚实圆润、明的简约工致、清的纤巧玲珑……此皆成为种族集体的记忆,化为潜意识而绵延繁衍,这便是所谓文化的生命力。它已经深深植入了雕塑艺术的灵魂中。

通过对中国雕塑八种风格特征的简要分析,可以总结出中国雕塑的精神特征是神、韵、气的统一。所谓神首先指对象的内在精神本质,强调的是情态、体态、动态的瞬间之神;其次指作者之精神,创作时的艺术思维活动,创作时的精神专一;再次指作品所达到的境界。所谓韵是通过线条来表达的,中国的线不为描写对象的物理性质,它富有诗性、神性和巨大的超越性。它有着道家思想的与物推移、沛然适意、彰隐自若、任性旷达,也有着禅家灵性的自由舒卷、触类是道,更禀着儒家中和、阳刚、狂狷之气。神与韵的物质化生发出气,它是无处不在、无处不可感的文化与宇宙气象,是贯穿于整个作品的一种文化的辐射力,空灵宏宽,寂静缥缈,是超拔于形质之上的精神境界。

中国雕塑的视觉特征是线体结合。中国雕塑的体不同于西方的体,西方的体是以生理、物理为基础的空间之体,有量、有质、有形,并强调由此产生的张力;中国雕塑的体强调的是心理、意理、情理,是精神之体、真如之体、心性之体。它像儒家本位的元素象征—大地,意蕴深厚、敦厚沉郁、静穆中和、大方醇正。

正是自然之化、天人之气、丹青之韵、书墨之魂、诗骚之魄,凝合冥结,凑泊出中国传统雕塑之精神意志、风格特征。人类在发展,中国雕塑艺术在未来将实现风格的不断嬗变,但其脉络始终不离其根。

中国现代雕塑艺术,是要从中国漫长而复杂的历史中探索“中国”二字的真义,传达中国精神,让雕塑“活”起来,这是我们在文化多元的新世界自成一格的立足之本。

问:您曾经说过“艺术是有国界”的,它不同于科学,它必须要有本土的滋养,现在您的观点还是这样么?

答:是的。艺术本无国界,但滋养艺术的土壤各有不同,生长出的花朵与结出的果实也多种多样。在西方文化进入以前,中国已经有2000年以上的学术文化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比如我之前谈到的“写意”。它的形成源自先民主客不分的混沌思维,源自万物有灵及空间恐惧心理所生成的原始意象,源自老庄哲学的“恍惚”,源自中国书法中天象地脉的造型意象,源自中国传统绘画中“意”的表达。种种因素,使得以“意”贯之的中国雕塑在其发展中有着厚重的文化支撑。

中国艺术中有无尽的文化矿藏。中国雕塑艺术的成将丰富人类文化的宝库。但只有对话于世界,才能屹立于世界。作为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家,我要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人的故事,让世界知道中国人民对世界的贡献、中国文化对人类发展的历史价值,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展示蓬勃发展的中国形象。

本文来源:《群言》


上一页:传承与变革——关于吴为山的雕塑
下一页:单霁翔对话周功鑫:博物馆如何做好文化创意产业?
    
人物风采
[文化访谈] > 【中国艺术人物访谈】… > 对话戴斌:四川靠什么… > 王子虚 —— 一个非原…
[文化人物]
刘亚安笔下…
李赞集:无…
马一鹰:“…
[艺术家风采]
澄净内心的…
吴佳君:书…
歙砚风骨 其…

艺术机构
爱乐乐团
上海书画院…
金色塔画廊…
华韵琴行
吴门艺苑
江苏省女子…

 

 政府网站 | 无锡市委宣传部 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江苏省委统战部 | 无锡市委统战部 无锡市工商业联合会 | 无锡市共青团 | 梁溪区政府 |

 艺术网站 | 东方艺术网 | 雅昌艺术网 | 中国题字网 | 

 
Copyright © 2012 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无锡市梁溪区北仓门37号 TEL: +86-510-8232 9999
Website:www.bcm-art.com     苏ICP备12006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