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时强调,要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紧紧扭住关键,积极鼓励探索,突出改革实效。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劳作技艺(以下简称“非遗手工艺”)融汇了历史传承、民族习俗和地域文化,具有工业化生产无法替代的文化温度。振兴非遗手工艺产业既关乎中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复兴,又关乎“三农”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湖南非遗手工艺资源丰富独特,拥有非遗手工艺项目26项、省级项目70项。近年来,湖南大力推进非遗手工艺保护、传承、创新与传播,取得了斐然成绩。与此同时,受市场经济冲击,湖南许多非遗手工艺濒临失传。为此,应深化改革创新,通过打造“非遗+文创”新模式促进非遗手工艺产业转型升级、振兴发展。
融合当代生活,创新非遗技艺
基于实用和市场驱动创新材料。包括对非遗手工艺传统材料进行防腐、耐用、增强等改良处理,或将单一的传统手工艺材料与现代材料综合运用,使产品更具现代设计感和功能性,同时优化加工流程和工艺。比如用聚乙烯聚合物制作的仿藤竹制品防水防晒性能好、易清洗,比天然藤竹制品更能适合户外场所。
基于效率和品质提升创新技术。探索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VR体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采取机械化、智能化与手工生产相结合方式,非遗手工艺可实现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包装,既保留手工趣味,又提高生产效率。比如益阳竹编引进新型切削、上漆、烘干一体自动化加工设备,规范化、批量生产非遗手工艺品,提高了产品质量。
基于生活和文化表达创新形态。传统手工艺需要“推陈出新”,摒弃过时的造型、色彩,创造时尚、新颖的现代风格产品,满足人民生活与文化新需求。比如会同县民间手工竹编研发了竹制键盘、鼠标、钢笔、挂钟、名片夹、灯具和音响等新产品形态,市场空间不断拓展。
提高效益品质,创新非遗手工艺生产组织形式与经营管理
转型升级生产组织形式。采取驻厂集中生产与农户分散制作相结合的灵活生产组织形式,着力加强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大力扶持非遗手工艺龙头企业,促进规模化、集群化、专业化生产。比如长沙沙坪街道以沙坪湘绣文化广场为核心,以天利湘绣为龙头企业,辐射周边近100个中小型湘绣企业和12个村农户,从业人数上万,年总产值过2亿。邵阳宝庆竹刻产业园、醴陵釉下五彩陶瓷产业园和瓷谷工业遗产旅游基地、通道县文坡村侗锦传承基地等不断拓展非遗手工艺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广度,提升了规模经济效益。
改革创新经营管理体制。激励社会力量参与非遗手工艺宣传展示、培训、传习、设计、研究、营销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采取“非遗文创公司+非遗基地”“村民+非遗文创公司+村委会”“合作社+非遗文创公司”“村委会+非遗文创公司+科研院所”等多元形式,同时采用管理软件优化企业业务流程和管理。引入社会资本,引进管理理念、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规范非遗手工艺企业治理结构,提高企业决策和治理能力。
完善发展机制,构建非遗手工艺市场化体系
构建精准多元的非遗手工艺营销推广新平台。根据非遗手工艺品特性,廓清相匹配的目标市场、细分市场,找准与当下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的契合点;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行线上和线下同步,门店、微商、电商并进,开展非遗文创购物、非遗热点分享和对话等活动,实现高速、立体、便利、广泛而精准的非遗手工艺品营销推广;借助大数据反馈消费信息,促进非遗手工艺生产和服务改良升级,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
开发灵活多变的非遗手工艺产业发展新内容。以现代时尚方式演绎非遗手工艺文化,实现活态传承;推动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拓展、产品向服务转变、创作向“创造”转变、单一产业向产业链衍生。比如长沙雨花非遗民俗艺术街区将手工制作、非遗馆展示、传习、游学和购物等融为一体,成为游客打卡地。
探索多维融合的非遗手工艺产业发展新模式。以非遗手工艺为核心,借“非遗+文创”“非遗+跨界延伸”,夯实非遗手工艺产业融合发展基础,激发产业活力,打造集教育、休闲体验、传习、美食、收藏、展览、会务、文创礼品、出版、影视制作、学术研究和脱贫攻坚为一体的多元立体式非遗手工艺产业链。
(作者张玉山,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国文化创意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绿色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来源:湖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