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梁溪:半部江南文化史 |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25/5/14 10:07:46 点击:126 |
无锡北依长江如枕,南偎太湖若襟,大运河悠悠贯穿全城,自古便是人文荟萃、底蕴深厚的江南名城。它既是富庶江南的发祥地,也是近代工商业的摇篮,更留下了无数先贤的足迹与璀璨的文化遗产。
商周之际,周太王长子泰伯与次子仲雍为让贤奔吴,在梅里(今无锡梅村)断发文身,融入蛮荒之地。他们兴修水利、筑城设防、教化乡里,开启了江南文明的先河,被尊为吴文化始祖。泰伯所凿泰伯渎,堪称世界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其"三让"高风,塑造了吴地人民崇德向善的品格,至今仍深植于无锡城市精神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无锡已是南北文化交融的枢纽。黄歇主政江南时,曾在古芙蓉湖(今蠡湖)筑墩浚河,留下名胜"黄埠墩"。此后吴王夫差经此挥师中原,文天祥抗元途中夜泊墩前,海瑞巡按江南时留下墨宝,康熙乾隆南巡更在此赋诗题联,使这方弹丸之地成为运河文化的璀璨明珠。
唐代诗人李绅幼年随父寓居惠山,"锄禾日当午"的千古绝唱便诞生于斯。后人为纪念他,于惠山寺侧筑"李丞相读书台"。这位无锡第一个进士、第一位宰相,虽非土生土长,却将青春与才情都留在了这片土地,成为无锡文脉的重要标识。
明清易代之际,无锡人才辈出。薛福成以书生之身投身洋务运动,提出"治平六策"等救国方略。中法海战中,他以弱击强迫退侵略军。晚年出使四国,凭借如椽雄文维护华夏尊严。他建造的"钦差第",得光绪御赐"江南第一名园"殊荣。
图片
文脉流长的无锡,还孕育了诸多文化地标。崇安寺内王羲之的"洗砚池",印证着"书圣"早年的学书苦功;龟山书院(东林书院前身)的道南祠,铭记着北宋理学家杨时"吾道南矣"的学术传承;明末顾宪成重建东林书院时题写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更成为千古士魂。
|
上一页:当工业遗产遇见当代艺术:城市生活美学的重构逻辑 下一页:清明节在无锡: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