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官网}
北仓门文化艺术网
首页 > 文化资讯
 
推动文化发展需要增强创造活力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29 9:24:55  点击:2266

 

    作者:于 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其中,《报告》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题,专门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报告》明确提出要为人民提供一个让“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的广阔舞台,更期待全民族开创一个让“文化创造活力”持续发展的崭新局面。可以说,文化创造源泉的充分涌流和文化创造活力的持续发展,既是我们文化强国建设的必要举措,也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取向。

  一、增强创造活力需要高度自觉,这首先是在我国现代化全过程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

  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科学发展观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所谓“自觉”,首先是在我国现代化全过程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具体而言:一是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要义,二是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三是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四是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我们注意到,对于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这里在既往的内涵阐述上增加了“要义”。换言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而且是“要义”,说明我国“现代化”首先是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

  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要义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其实是“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立场的必然取向。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在历史纵轴上“是全部世界史的产物”,而在现实剖面上“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所谓“以人为本”,是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本,是以民生的保障和改善为本。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要义,是因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因此,站在“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上,不仅要关注“现实的人”而且要审视“人的现实”。

  鉴于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准确地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要开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必然要有增强文化创造活力的高度自觉。增强文化创造活力,强调的是“现实的文化”向“文化的现实”的创造性转换。近年来我们一直强调“文化自觉”,首倡者费孝通先生认为其要义在于“文化转型的自主性”,这其中“转型”是不可避免的“文化的现实”,而“自主”则是“现实的文化”所持的态度。事实上,“文化自觉”不仅包括自知、自珍而且包括自省、自新,这是文化建设中的“以人为本”,是文化建设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二、增强创造活力需要高度自信,这是指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信。

  建成小康社会并进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两个步骤,前一个是10年的展望,后一个是40年的远眺。我们实现“两个建成”的自信,首先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因为正是这条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与“道路”相关联,还有“理论体系”和“制度”,在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前途命运”后,它们一并也成为我们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对此,胡锦涛同志强调“全党要坚持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强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我们自信,不仅是因为我们有“五千年不间断”的文化血脉,而且是因为我们有“九十年不僵化”的道路命脉。特别是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增强文化创造活力当然需要高度的自信,而文化创造活力的高扬才是高度自信的注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基于“人民至上”理念中的自信,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自信。基于“人民至上”理念中的文化自信,首先是着眼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这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自信;其次是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这是“以民为本固社稷”的自信;第三是倾听民众呼声并反映民众愿望,这是“总关民间疾苦情”的自信。着眼于“人民至上”,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有正确的前进方向和强大的精神力量;着眼于“人民至上”,我们的文化自信才能前瞻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复兴。

  三、增强创造活力,需要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地制度体系。”其中文化发展而言,是要“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因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作为“发展新要求”的重要方面,它的“两手抓”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一是文化产业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是我们近一个时期对发展大局的基本判断,称之为“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战略机遇期”,是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高新化的时期,也是当代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用四个“越来越”来强调这一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实际上,这里也有个“文化的人”和“人的文化”的关系问题。

  我们所说的“文化的人”,“文化”所指乃是沉淀为集体人格的“文化史”;而所谓“人的文化”,“文化”所指乃是建构民族精神的“文化观”。我们在关注“以文化人”之时,更应关切“以人创文”。事实上,沉淀为我们集体人格的某些文化观念,还会固化为体制机制并形成相应的文化生产方式。为此,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才强调“要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强调“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我们当然也期待文化建设能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但这还有待于国有文化单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有待于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健全,有待于文化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创新和文化政策保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四、增强创造活力,需要顺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要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二要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三要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发展新体系,四要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在此,我尤为关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如十八大《报告》所说:“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实际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观念问题更有体制问题,而观念问题也往往因体制问题难免“封闭僵化”,所以《报告》才称要“打胜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需要深刻理解上述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参与十八大报告起草组工作的学者,指出将总布局由“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是十八大《报告》的“八大亮点”之一。而我们注意到,从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延续到十六大的“三位一体”,到十六届六中全会拓展为“四位一体”,再到十八大明确的“五位一体”,“文化建设”是初“鼎立”的三足之一。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中,说明“文化建设”要更广泛地拓展自己的关联度,要将所谓的“文化界”融贯到“总布局”之中。

  毋庸讳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都必然对我们的文化建设产生强力的驱动和深刻的影响。事实上,《报告》谈到“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活力、新动力、新体系、新优势,也是我们文化建设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需要认真去考虑、努力去借鉴、积极去探索的重要工作。在我看来,文化建设在这方面的着眼点,不只是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而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在于构建现代文化生产方式并实现文化内容生产的现代化。

  五、增强创造活力,需要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如果说,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社会建设是为了保障和改善当下的民生民利;那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则关系人民的福祉,关乎民族的未来。只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才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活环境,才能同国际社会一道维护生态安全。

  在“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经济建设对文化建设的驱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文化建设又在社会建设中肩负起重要的担当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不仅要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而且要舒民心之郁,畅民心之意。社会建设的工作抓手主要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全,这其中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增强文化创造活力,一个重要的衡量尺度是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建设实际上是社会建设的重要构成。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目的是引领社会思潮和凝聚社会共识;我们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目的是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我们要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目的是让社会生活更文明、更体面、更优雅、更高尚。与之相关,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格外关注生态文明,格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有着特别浓厚的家园意识和建立在这一认识基础上的家国情怀。在中华民族的意识深处,生态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理想的生态如“世外桃源”甚至成为人类社会寻觅的“乌托邦”。可以说,文化建设通过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已经深度地将生态文明植入到社会建设之中了。

  六、增强创造活力,需要落实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增强,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增强创造活力,要体现为文化作用的发挥。所谓“引领风尚”,旨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所谓“教育人民”,旨在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所谓“服务社会”,旨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而所谓“推动发展”,旨在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事实上,我们所处的文化时代是一个呈现为层次多样、层次认同和层次攀升的时代。在“以文化人”的意义上来说,对文化人格的层次攀升或者说不断提升,可以有文化素质、文化水平、文化涵养和文化境界四个层次。文化素质是对一个人有无文化进行评价的基础层次,这其实也意味着它是一个社会文明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之上,文化水平关乎的是人的文化能力,包括人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个评价超越“文化有无”而进入“文化高低”的层面。文化涵养作为对一个人更高层次的评价,提升到对人的品格和格调的关注,它是一种内涵的养成而不是外表的矫饰,它不仅需要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往往更需要情操的陶冶,它是一种文化人格,更是一种道德人格。文化境界作为层次的人格评价,对于大多数文化人而言,其实也是源自人的文化良知的一种追求。如果说文化涵养关乎“文化底蕴厚薄”的问题,文化境界关乎的则是“文化胸襟宽狭”的问题。文化人格的层次攀升本身是创造活力的有效呈现。推动文化发展需要增强创造活力,是因为我们期待的“大繁荣”是文化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繁荣,我们期待的“新高潮”是文化创造力充分涌流的高潮。对此,我们不仅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有对加强性、纯洁性建设的党的领导的自信,有对自强不息、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的自信!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上一页:阿依古丽——灵魂的花朵
下一页:以实际行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文化资讯
> 无锡文化产业这样实践… >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赓续… > 北仓门举办家风主题非… > 多元融合撬动文化产业… > 中国”2024大运河主题…

会展信息
> “用艺术点亮乡村”—… > 郑瀚林大写意作品展开… > 作家雪漠及其史诗《娑… > 第二届雪漠作品国际学… > 美术大展气象万千 新人…

北仓门创意剧场
> 海内多知音 丽日共春风… > 当前语境下传统剧场如… > 小剧场: 用情怀感动… > 文创50条已起步 上海剧… > 无锡:大型原创音诗画…

 

 政府网站 | 无锡市委宣传部 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江苏省委统战部 | 无锡市委统战部 无锡市工商业联合会 | 无锡市共青团 | 梁溪区政府 |

 艺术网站 | 东方艺术网 | 雅昌艺术网 | 中国题字网 | 

 
Copyright © 2012 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无锡市梁溪区北仓门37号 TEL: +86-510-8232 9999
Website:www.bcm-art.com     苏ICP备12006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