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官网}
北仓门文化艺术网
首页 > 非遗博物馆 > 非遗资讯
 
无锡非遗进高校带来社会传承新天地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3-1-31 10:14:34  点击:2105

 

  这些天,无锡商院艺术学院副教授郑丹格外开心。原来,商院刚与市文广新局政校合作培养无锡传统文化传承人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书。农历新年过后,郑老师所在学院的27位学生将成为无锡高校“非遗班”的学员。今后三年里,商院将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相关课程,由市文广新局推荐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入校担任兼职教师。无锡重点非遗项目的社会传承现状如何?非遗进驻高校后,能否为非遗的社会传承带来新思路?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非遗社会传承出新招 

  无锡是全国较早启动非遗社会传承的城市,之前采取的主要传承方式是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传承人。近期,教育部、文化部和民委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制定政策共同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并提出“小商品”包含“大文化”,强调要推进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产业的对接;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对接;推进职业院校师资队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进技艺大师的对接。这给非遗的社会传承指出了新路。 

  在此背景下,市文广新局与无锡商院一拍即合,一份为期三年、协议到期时双方无异议自动延续三年的全面合作协议此诞生。双方约定,将对涉及无锡市非遗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政策、机制、规划等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双方将合作建立“无锡传统文化设计人才培养基地”和“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设计研发中心”。  

  具体实施单位相关负责人、无锡商院艺术学院副教授郑丹介绍,非遗进驻高校是一件资源共生、优势互补、留住手艺的大好事。年后,商院将聘请非遗大师们担任学校的客座教授、兼职教师,非遗课程开展教材编写、专业教学。同时,学校会在艺术类专业中针对每个非遗项目各选拔20余名学生和教师组建学习团队,根据学习情况,新一批的非遗传承人将在这些学生和老师中产生。  近年来,随着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无锡多项重点特色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都基本实现了家族传承与社会传承的“双保险”。然而,这样一个旁人眼中的“双保险”真的保险吗? 

  固有社会传承模式缺陷多   

  目前,无锡市非遗项目当中,遇到年龄尴尬和人才流失是普遍问题。惠山泥人是无锡重点非遗中较早启动社会传承的项目,于2007年初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传承人。在喻湘涟、王南仙、柳成荫等大师的直接授课传艺指导下,当初公开招聘的9名艺徒中有3人成为泥人厂的职工,其余6人流向社会。“无锡惠山泥塑大师工作室”位于惠山古镇宝善桥下,如今这里已很难再见到王木东、喻湘涟、王南仙、柳成荫这四位工艺美术大师同时工作的场景。大师们的平均年龄已接近80岁,仍奋战在创作一线带徒传艺的他们身体明显吃不消了。据悉,大师们目前采取的是轮班制,一般情况下会有一位大师在。更令人扼腕的是,无锡道教音乐的代表性传承人尤武忠已于2009年辞世,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许晓峰今年也已91岁高龄,无锡道教音乐濒临失传。

  一些非遗项目缺乏知名度,也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原因,吴歌的社会传承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2008年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吴歌,虽然在代表性传承人张浩生的不懈努力下开展了一系列宣传、培训活动,但其社会传承面临的问题依然突出。张浩生说,现在很多人对吴歌还不了解,新一代无锡人有些都说不好吴方言,因此每次开展活动之前他都要先教人们学说吴语,再学唱吴歌。为扩大吴歌的知名度,2007年,锡山区成立了“吴歌锡剧研究会”,并确定其为吴歌的项目保护单位,同时确定查桥中心小学为吴歌传承学校,开设吴歌传唱班,定期举办吴歌知识讲座,举办吴歌锡剧演唱会。即便如此,张浩生依然对吴歌的传承表示出种种担心。他透露,现在接受吴歌培训的有近六十人,都只是作为业余兴趣,还没人专门跟他学习吴歌。

  目前无锡非遗项目的社会传承人其学制基本都在两三年内,在大师们看来,花两三年学习一门手艺只能学到点皮毛。无锡留青竹刻代表性传承人乔锦洪说,传统竹刻是诗、书、画、印及工艺雕刻技艺五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学艺过程漫长,对艺人的要求很高。虽然目前有三位70后且具备一定美术基础的学徒跟着他学习,他也对其有针对性地制订了学习计划,但他仍多次对三位学徒今后的发展道路表示担忧:“两三年很难出成绩,能达到助理工艺美术师级别不错了。”有相同感受的还有无锡精微绣代表性传承人赵红育。今年4月,赵老师的6个学徒要毕业了。“现在我担心的是她们的去留问题,因为即便学了三年,也只学了皮毛,没办法真正做到传承,我希望政府可以提供支持,让她们继续学习。”赵老师强调,非遗项目的传承必须要有人全身心地投入,毕竟业余和专业的水平是不一样的。 

  非遗进高校留住老手艺  

  有业内人士分析,无锡传统技艺的传承之所以困难重重,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这些非遗项目没有形成品牌,产值低下,根本做不大;二是这些传统手工艺品老旧,没有创新,导致市场逐步萎缩;三是无锡还没有针对非遗项目真正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人才培训机制。如今,非遗进驻高校一事的敲定,为解决这些问题带了新思路。对此,无锡重点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纷纷表示赞赏。王南仙之子、泥人世家第六代传承人龚琦称:“非遗进高校是应该做的,只有面广了才  会引起重视,否则肯定还是走下坡路。”赵红育认为,此举是传承非遗的途径,“虽然传承要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但的文化进到高校里起码可以让青少年了解到,并通过学习懂得欣赏”。

  市文广新局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介绍,其实非遗进校园在无锡已有成功个案。早在1959年,无锡艺校锡剧班开始了锡剧接班人的专业化学校培养模式,后于1973年、1976年、1980年、1986年、1990年、1998年分别招收了演员和乐队。为保护锡剧这项非遗,2007年,市政府拨款200万元扶持市文化艺术学校锡剧班恢复招生,在首批招收25名学员的基础上,又在2009年、2011年分别招收了12名、13名锡剧学员,开全国之先河,已毕业的首批学员如今都有了好的“归宿”。虽然锡剧的社会传承有其特殊性,但毕竟给其他非遗项目进驻校园开了个好头。此次市文广新局与无锡商院签订的传统文化人才培养协议,几乎涵盖所有无锡重点特色非遗,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紧密合作,共谋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次规格更高、更为系统的传承模式,或将给非遗的社会传承带来起色。  

  据悉,目前无锡商院已确定了无锡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战略、文化创意产业优化升级、无锡地域文化产品开发与营销、非遗传承创新与品牌运作、无锡民间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设计结合研究设计开发、无锡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等一系列相关研究主题。与此同时,商院还会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大师驻地挂职锻炼。负责实施此次非遗进高校的无锡商院艺术学院老师冯颀军表示,有着专业知识背景和艺术功底的老师们也将参与到非遗课程的学习中去,他们或许能更好地把学到的手艺传给每届学生,师生一起把无锡珍贵的非遗项目传承下去并转化为社会需要的生产力。  (张月实习生尤佳莉)

来源:江南晚报

上一页:无锡高校“非遗班”诞生
下一页:梧桐山成非遗集聚地
    
非遗博物馆
[非遗资讯] > 非遗传承的青春力量 > 工业遗产在博物馆中复… > “非遗+旅游”助力文旅…
[中华] > 山东济南实施泉城品牌… > 维权 面临成长的烦恼 > 的“吃货经济”如何走…
[刺绣文化] > 锡绣妙手绣紫艺 > 丝绸“”如何焕发新生… > 刺绣给我的启示

 

 政府网站 | 无锡市委宣传部 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江苏省委统战部 | 无锡市委统战部 无锡市工商业联合会 | 无锡市共青团 | 梁溪区政府 |

 艺术网站 | 东方艺术网 | 雅昌艺术网 | 中国题字网 | 

 
Copyright © 2012 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无锡市梁溪区北仓门37号 TEL: +86-510-8232 9999
Website:www.bcm-art.com     苏ICP备12006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