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官网}
北仓门文化艺术网
首页 > 非遗博物馆 > 非遗资讯
 
心似双丝网 中有千千结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5-6 11:11:55  点击:1843

 绕绳、打结、攀绳、打穗……彩色的绳子像有生命一样,在葛恩光手上左绕右转、下压上挑。不一会儿,漂亮的“金钱结”、“平安结”、“祥云结”呈现在眼前。在东大街年货交易会上,葛恩光用一个彩绳,编出各式复杂的中国结,让围观市民啧啧称奇。与记者聊起绳结艺术起源时,这位市级非遗传承人笑道:“它的历史考证起来得从远古年代结绳记事开始。现在,中国结从内容到内涵都与以往大不相同,它已经演变成寓意深刻、造型别致的传统饰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美好愿望。”张晓娟

  中华文化的民族符号

  中国结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绳结艺术,它体现着中国人的民族情结。如今在中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凡有华人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中国结。特别是在喜庆的日子里,大大小小、富丽多姿的中国结艺术,把国人的生活装点得喜气洋洋。有人说它已经跟龙、长城、黄河一样成为代表中华民族的新符号。

  中国结这一叫法并不是自古有,“盘长”、“穗子”、“结扣”才是这些绳结初的名字。葛恩光说:“在绳结艺术发展史上,慈禧太后曾做过突出贡献。当时她在宫里办过女红班,培养心灵手巧的宫女,做得好有赏,做不好有性命之忧。在宫女必修的科目里,重要的是‘打络子’。后来宫女出宫后,把这门手艺带到民间。”

  上世纪80年代,台湾的陈夏生女士走访了多位会编结中国传统绳结的老人,汇集这些凋零散落并濒临消失的绳结技艺,并将不同编法与叫法的绳结统一命名为“中国结”。从此这个名称成为了绳结艺术的代名词。“可惜现存的中国结收藏在大英博物馆里,而这些文物平时不展出。据说台湾人为了研究这些绳结的编法,还专门找到大英博物馆,请他们从库房中拿出文物,给上面的绳结拍照,回去后再根据照片研究编法。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的绳结编织艺术能继承发扬,台湾人功劳很大。”

  寓意深厚的绳结艺术

  谈及自己跟绳结艺术的缘分,葛恩光自豪地说,她6岁开始与“绳子”打交道了,小时候姥姥和妈妈做衣服时,都是用裁完剩下的布头做盘扣。“我每次都是那个负责缝绳儿的,后来我看总是大人编,心里不服气,自己琢磨。结果一学会,我编的琵琶扣比大人编的都好。”

  上班之后,葛恩光做统计工作,不忙的时候喜欢帮人织个毛衣,编个网兜,同单位的人都夸她是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十几年前,中国结热传遍全国时,葛恩光刚从单位退休,于是又捡起这门手艺。她说,刚开始编些手链、耳环之类小玩意,结果特别受欢迎。渐渐地,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她会打中国结。

  2010年,葛恩光的中国结制作技艺还入选了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结初的结法有13种,由此组合成的结饰变化万端,而且每一个都饱含深意。葛恩光拿出一个精美的红色中国结说:“这叫盘长结,是中国绳结编织中有代表性的一种。它象征回环贯彻,是万物的本源。此外,还有寓意比翼双飞的双蝶结,寓意吉祥如意的如意结,寓意吉庆有余的双鱼结等等。一根红绳,这么三缠两绕,能传达百样祝福。”

  传承发扬的美好愿望

  一门技艺能够流传于世,根本的还是要实用,没有实用性,即使刻意保护也无法长久流传下去。葛恩光说,这几年,她一直致力于研究更加实用、更加贴合时代潮流的绳结。“例如,我独创的小鱼项链,镶嵌玉珠的手链,还有五彩车挂等,又好看,又实用,非常受欢迎,好多人追着要买。”

  在创新的同时,葛恩光也把传承提上了“日程”。“现在学这个的人太少,这么好的东西失传了,多可惜啊!”分析其原因,她认为,中国结学起来容易,但做成精品不易。而且编一个,卖十几块钱,收入与付出也不成正比。很多人喜欢归喜欢,上升到职业没有了动力。“我现在主要带小学生绳结班,我觉得从小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才能让老祖宗这门技艺流传下去。”

  葛恩光告诉记者,干到老,学到老,自己每天都在琢磨新结饰,不会上网,让孩子帮忙。“有一次,我为学一个球形的结饰,盯着电脑看了整三天,终于琢磨出来了。”她介绍,现在自己已经掌握了20多种结法,上百个不重样的结饰,她希望能找到真正喜欢这门技艺的人,将它好好传下去。

  中国结全称为“中国传统装饰结”。它是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很早以前人们开始使用绳纹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除了用于器物的装饰,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江南时报
上一页:茶在诗文中的几种常见别称
下一页:无锡非遗保护的人本范式
    
非遗博物馆
[非遗资讯] > 非遗传承的青春力量 > 工业遗产在博物馆中复… > “非遗+旅游”助力文旅…
[中华] > 山东济南实施泉城品牌… > 维权 面临成长的烦恼 > 的“吃货经济”如何走…
[刺绣文化] > 锡绣妙手绣紫艺 > 丝绸“”如何焕发新生… > 刺绣给我的启示

 

 政府网站 | 无锡市委宣传部 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江苏省委统战部 | 无锡市委统战部 无锡市工商业联合会 | 无锡市共青团 | 梁溪区政府 |

 艺术网站 | 东方艺术网 | 雅昌艺术网 | 中国题字网 | 

 
Copyright © 2012 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无锡市梁溪区北仓门37号 TEL: +86-510-8232 9999
Website:www.bcm-art.com     苏ICP备12006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