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刺绣雕刻传统工艺发展路径 |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8-5-14 16:48:51 点击:8473 |
由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手作匠心——对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调研活动日前在鞍山岫岩满族自治县、锦州市、凌源市、阜新市进行。由此,我省2018年传统工艺振兴“对话非遗传承人”活动启动。2017年,有关部门发布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为提高我省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根据我省非遗项目的实际情况,遴选刺绣类与雕刻类项目展开实地调研。来自北京的专家和省内知名设计师、相关行业专家,通过考察加研讨的方式,共同探讨传统工艺的现代发展路径。
重点调研两大类非遗项目
此次调研分为刺绣类、雕刻类,省内外非遗专家参加了调研活动。在刺绣类调研中,专家们陆续考察了岫岩县非遗博物馆、岫岩县老年大学、岫岩县职教中心、锦州市夏丽云工作室、锦州市非遗展览馆,观看了完整的技艺流程,搜集到大量满族民间刺绣的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举办两场研讨会。
会上,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传承人夏丽云、岫岩满族民间刺绣县级传承人吴丽梅介绍了项目情况,与会者围绕“满族民间刺绣如何继承发展”问题展开讨论。在传承人看来,满族民间刺绣发展遇到市场艰难、非遗工艺品销量不好等问题,很可能影响技艺传承和人才培养,也会影响传统企业长期投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刺绣工艺文化研究员李宏复表示,文化在流动、在发展,但万变不离其宗,“纳纱绣”是满族民间刺绣的代表性种类,传承人要抓住这一特点传承与发展。省博物馆艺术部研究馆员朴文英认为,要深入挖掘满族刺绣的文化内涵,将图案与针法整理成册,丰富品牌文化。鲁迅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副教授鲍殊易提出,解决“价格与价值”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设计出符合当代消费者审美需求的产品,提升非遗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同时也要注意设计的规范化。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文博专家张晓清表示,满族民间刺绣的市场化要细分,找准定位,充分做好市场调研。辽宁歌舞团一级舞美服装设计师孙媛建议,满族民间刺绣可在局部细节上丰富立体,比如将图案立体化,增加透视感,以此不断发展创新。
破解雕刻类非遗项目发展瓶颈
近年来,我省雕刻类非遗项目发展遇到瓶颈,玛瑙雕素活、玉雕素活和皮影雕刻与皮影戏演出市场艰难等诸多问题突出,困扰着非遗传承人,也影响了技艺传承和人才培养。
面对这一难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专家杨阳表示,美术越是接近理想越美,而工艺则越接近现实越美。非遗工艺产品不仅要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还要具有实用性。比如阜新玛瑙雕和岫岩玉雕,将传统工艺从经验性层面提升到科学的高度,让技术与艺术更好地结合显得尤为重要。省博物馆研究员、省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周晓晶认为,除了实用性的体现,我省雕刻类技艺如凌源皮影戏、岫岩皮影戏,可以更多地关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组建设计团队,发展文创产品,实现跨界融合,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与活力。在省琥珀(煤精)行业协会秘书长、“天工奖”获得者陈焕升看来,作为80后,自己更关注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平台对非遗产品的设计、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的变革。例如,近一年来国内众多直播平台与非遗“联姻”,非遗传承人频繁进行网络直播,现场展示传统技艺,见人见物见生活,由此网络订单剧增,让非遗在年轻一代的关注下焕发新生。
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搭建平台,请多领域专家集中对我省非遗项目进行把脉,挖掘非遗项目潜力,拓宽传承人视野,为我省非遗项目融入当代生活提供了思路。
来自:辽宁日报 |
上一页:刺绣,原来可以这么玩 下一页:震惊世界的中国刺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