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美的书”部分中国获奖作品
《刘小东在和田&新疆新观察》 铜奖 (2014年)
《诗经》 荣誉奖 (2010年)
《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 荣誉奖 (2009年)
《不裁》 铜奖 (2007年)
《曹雪芹风筝艺术》 荣誉奖(2006年)
特派记者 路艳霞
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昨天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他们,个个黑衣加身,背着双肩包或布袋,在展厅里显得格外特殊。正是他们,给中国图书“穿”上了美的衣裳。昨天,这二十多位设计师为2015年“中国美的书”入选作品展及2015年“中国美的书”颁奖仪式而来。
20本书获封2015年“中国美的书”。而从2003年起,共有271本书成为“中国美的书”,其中15本赢得“世界美的书”,包括金叶奖、金、银、铜和荣誉奖在内的多项桂冠。外界很难知道,中国图书设计理念也由此发生着巨变。
首届“中国美的书”全是借的
关于“中国美的书”的来历,如今听起来甚至有着惊险的意味。
前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中国美的书”评委会副主任祝君波,多年前曾在上海书画出版社当社长。1989年,这家出版社出版的《十竹斋书画谱》在德国莱比锡国际图书艺术展览评奖中得了“大奖”。但此后,随着东德和西德统一,这个为社会主义而设的图书评奖也不复存在。
2001年,祝君波升任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2002年,新闻出版局派了个“探子”到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探虚实,通过多方人士找到了“世界美的书”评选机构——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并与主席乌塔·施耐特女士建立起联系。那时候,老外没搞清楚到底是上海大,还是北京大。但上海人的精明显露了出来,并没有正面回答,“我们代表中国来送书。”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认为,中国不能缺席“世界美的书”评选,于是承认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是“世界美的书”在中国的评选机构。
2003年时,上海书展规模还不大,祝君波却争取到了500平方米的展位,获得了几千元的资金支持。他要搞一个中外图书设计艺术展,展场内一半展中国图书,一半展外国图书。但他坦言,展览除了名字外,其实一本书都没有。“我和两位设计家一起,到上海书城借书,从20万种图书中精挑细选了五百多本中文图书。而另外五百多本国外原版图书则全是从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借来的。”由于举办得有点仓促,评委全部来自上海当地的出版社。大家经过慎重投票,评出了16本书。首批“中国美的书”很快寄到莱比锡,2004年1月,《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竟然得了金奖。每年,全世界只有14本书获得“世界美的书”,这个数字直到也没有改变。
“世界美的书”有点“灰头土脸”
“中国美的书”这些年基本都是每年评出20本获奖书。祝君波透露,“中国美的书”每年得到的经费不过10万元,这其中包括国外评委的住宿费、机票费、图书邮寄费等。从前年开始,其国内活动经费也才提高到30万元。但这一切并不妨碍奖项评选所具有的国际化意味,从第二届开始每年都有国际评委参加。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书籍设计师吕敬人担任过多届“中国美的书”评委,并于2014年担任“世界美的书”国际评委。在此过程中,他发现一个特别明显的现象,评委似乎有意怠慢大书、精装书,而亲近纯文本的小书,那些光有漂亮外表而内文平平的只有靠边站的份儿。“说得形象点,获得 世界美的书 桂冠的似乎都有点 灰头土脸 。评委们坚持认为,书籍审美不是单一以装帧好坏为标准,外在是否漂亮并不是主要选择,图书的整体美才是他们所看重的。”
“国外评委看见汉字特别兴奋,老在说汉字竖排更好看。”吕敬人说,老外对中国元素甚至很狂热,尤其对中国线装书喜欢得不得了。不过,祝君波注意到,开始时由于距离产生美,中国线装书很受评委青睐,但随着不断有人将这类书送到莱比锡,国外评委也不再那么容易买账了。
祝君波更坦言,去年中国40位设计师奔赴莱比锡,阵容堪称强大,但中国却罕见地没有拿回来一个奖。他细细观察后发现,如今的评委大多是年轻的当代艺术家,和老一代评委的眼光完全不一样,他们强调前卫、探索、创新,强调书是当代艺术品。他记得有一本获奖图书是一位摄影师和设计师合作的,一年中,他们每天到海边拍照片,拍了整整一年,将之进行了巧妙、出其不意地组合。
从黑板报美工到图书导演
十几年走过,共有近150位设计师的271本书被评为“中国美的书”。“如果说过去的图书设计师像是出黑板报的美工,现在更像是导演了。”“中国美的书”获奖者、书籍设计师张国梁说。
吕敬人回忆说,他上世纪70年代末进入中国青年出版社,当时他干的活儿是画封面,或者给书配插图,为了省油墨、省钱,封面只允许设计前面,背面都是白的。而且,中国图书设计评选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分为封面奖、装订奖、版式奖等,这些活儿都是不同的人在干。
“中国美的书”获奖者、书籍设计师袁银昌回头再看自己1993年设计的《巴金对我说》一书,“觉得有些傻傻的。”这还是国内早的一本图文书,为了组织文章、选照片,袁银昌去巴金家里多次。他说,当时还是手工画版样,图片占三分之二,文字占三分之一。为了显得洋气,标题用了拼音,书中还运用了各种色彩。
“现在图书设计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强调整体性,要字体得当、纸张材料运用合理、印制讲究、体现图书舒适感、节奏感等。”袁银昌说,他设计的《齐白石四绝十方》,赢得了2015年“中国美的书”。为了这本书,他从一位收藏家所藏的500方齐白石印章中选了十方,并前后选了三家摄影工作室进行拍摄,又花了几个月制作图片。可越做越不满意,他给收藏家打电话说:“我想重新再来。”收藏家又将十方印章背到了袁银昌工作室,他搭起摄影工作台,每天把自己关在工作室揣摩、品味,竟然拍了整整一周的时间。袁银昌说,按照同样的角度、光线,摄影师后来又再次进行拍摄,而他再进行制作、设计,“我们像是在拍一部电影。”
尽管“世界美的书”评选给中国设计师带来了深远影响,但他们也意识到,坚持自己的个性主张、独立探索更加重要。正如“世界美的书”获奖者、书籍设计师刘晓翔所言,“我们不会完全被评奖牵着鼻子走。”
本报上海电
相关新闻
韩寒评价自己
早年杂文“不免偏激”
本报讯(特派记者 路艳霞)要说昨天的上海书展上谁火,当然是韩寒了。他在展场只出现了13分钟,没发一本书,没签一个字,却将书展人气带到了顶峰。
韩寒是为张悦然新书《茧》签售来站台的,活动开始前半小时,众多粉丝将现场围得严严实实。活动开场,韩寒与张悦然颇有些惺惺相惜的味道。韩寒说,他们都是从新概念作文大赛一路走过来的,而且有一个共同点:对于故事不是很重视,更偏重文字和细节。韩寒评价张悦然的文字非常冷面、冷淡,但又充满着热情和希望。而张悦然一再说,羡慕韩寒的自由,“我也想拥有这样的自由,想写什么写什么。”
和韩寒一样,张悦然也要执导电影了,但韩寒好像给好友泼了点冷水,“除了修改剧本相对容易,作家拍电影并没有什么优势,专业性还是重要的。”
看着很多80后读者都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参加活动,韩寒颇为感慨,如今的他越来越平和,也愿意听别人的想法,愿意换位思考了。而再看他多年前写的杂文,他这样评价:“虽然有些爽快,但不免偏激。”他还说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更逃避参加书展这样的热闹活动了。
现场读者似乎是冲着韩寒来的。当韩寒淡淡说完一席话之后,突然之间消失了,而读者也瞬间散开了。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