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官网}
北仓门文化艺术网
首页 > 产业研究 > 城市文化
 
延续江南历史文脉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3-5-4 9:54:32  点击:2536

 

南京,泱泱名城,六朝古都。2500年历史积淀形成的文化血脉,滋养着这座古城,透过城市的一街一巷,浸润着这个城市的每一处角落,让这个城市充满了文化的气息。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2012年,到南京履新一年的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用十个字概括古城南京。他感叹,南京文化拥有难得一见的历史纵横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南京独特的资源禀赋。杨卫泽专程调研南京市文化产业项目“江南七十二坊”已建成的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时,表达了对这片区域的殷切期望「要保护、利用、传承好传统文化,在保留老建筑原风貌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内涵和生命,一定要将这里打造成为展现南京历史名城风采的亮点。 

当年11月,南京市长季建业在调研重点文化项目建设情况时要求,加大力度推进重点文化项目建设,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工程,更好展示南京六朝古都风韵和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放大和提升南京文化影响力、竞争力。

浓厚的文化积淀,选择在文化的春天爆发,“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南京文化产业增量的主体部分,成为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文化传承是每一个城市的历史责任和时代需求,在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更应坚持『文化为魂』,让历史文化重放光彩,将历史资源变为财富。”

南京力图“复活”历史,保护文化资源,提升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扩大老城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影响力,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以高质量的文化品味,增加城市文化资本,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走出一条金陵神韵与时代特征相融合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路。 

老城南的千年福地 

位于南京老城南的南捕厅历史城区,是六朝古都南京为悠久、文化积淀为深厚的地区之一。南捕厅,因清代南京城内的南捕通判衙署而得名。世事变迁,南捕厅旧址房屋虽已荡然无存,但以此命名的老街巷却保存了下来。

据考古学家考证,位于南捕厅地块西部的“红土桥”,原是架设在六朝古运渎上的一座重要桥梁。古运渎纵贯南捕厅地块西部而过,在整个六朝时期,运渎是南京城的重要水上交通要道。运渎故道一直保留到清代。民国时期,这一段运渎逐渐堰塞,乃至被填平而成为大街,的鼎新路大致是古运渎的河身所在。原先的桥名“红土桥”成为街名一直沿用至今。 

南唐时期,南捕厅地块东北近邻南唐宫城,由于西部这条古运渎,使得地块中颇有名气的评事街兼有城中南北交通与商业大街的性质,因而成为工商业发达的城市枢要之区。南唐时期对南捕厅历史城区的影响是奠定了它迄今都无大变化的交通格局和在南京城市中的空间定位。

元末明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深谙经济实力对稳定政权的影响,从全国各地,调集了各行各业10工巧匠,召集在城南一带,以前店后坊的形式建立规模庞大的官营手作坊。如颜料坊、踹布坊、豆腐坊、弓匠坊、箭匠坊、白酒坊、织锦坊、细柳坊、锦绣坊、木匠坊等等。这些不同行业的工匠们辛勤劳作,生产军品、民品,为国计民生服务,完全融入了金陵这座城市。至今南京老城南尚有不少以「坊」命名的街巷,如踹布坊、颜料坊,还依稀珍藏着古都商脉的烙印,见证了大明王朝手工业的辉煌。

清末的南捕厅位于南京繁华地带。东西南北几条干道围合,是闹中取静、可居可商的城中福地。这片区域还是文人士大夫园墅显第相望之处,不少科举及第的金陵乡贤将家宅置于此。其中的是甘熙宅第。 

嘉庆年间,南京文人甘熙之父甘福正式迁居于此,开始了对甘氏宅院的营建,后经甘熙等子孙后代续建,终于造了我们眼前的这一代名宅。它一共有三百余间,由三组五进穿堂式古建筑群构成,民间俗称之为“九十九间半”,迄今仍是中国南方地区古代都城中现存规模、保存完整的民居府宅。这时的南捕厅已经文人达贵显第相望,商铺林立,评事街还成为南京的灯市一条街,南捕厅历史城区一派兴旺发达景象。

民国时期,南捕厅曾开过客栈钱庄、米店肉铺,也诞生过裁缝店和杂货铺,在人们的熙来攘往中,生意曾盛极一时。其中“全美酱园”源自绍兴,特色的秋油干和豆腐乳质良味美,在清代咸丰年间已名播金陵;南捕厅20号曾经是南京美大纸店开创者的居所,29号那时是的「裕新泰杂货店」。虽然,这些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的商家都已不复存在,但南捕厅曾摇曳着的繁华身影却依稀可辨。 

在南捕厅地区做过多次文化资源普查的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表示,早在1000年前的南唐,这里形成了目前的街市轮廓格局,宋元明清时成为江南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商业中心。反映历史风貌的独特街巷肌理、以甘熙宅第为代表的历史建筑和大量无形文化资源,因此奠定了南捕厅历史城区的根基。 

“活态化保护”提升街区质量 

然而,近代以来太平天国、抗日战争及文革时期的肆意破坏,以及城市中心的偏移和外来人口的不断进入,乱搭乱建、无序占住,使得这一宝贵的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程度的破坏。南捕厅街区正面临功能衰退、物质老化等威胁,百姓生存环境严重滞后,成为南京城市中心区域的危旧房和棚户区。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介绍,南捕厅历史城区已延续数千年之久,虽历经数个朝代波折,但仍焕发其自有的光彩,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富有江南典型风格的传统民居。

作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把根留住”,是必须深思熟虑的。 

为了保护好这一地区的建筑风貌、历史文化遗存,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质量。2006年,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南捕厅街区历史风貌保护与更新”的老城改造计划提上了重点议事日程,由南京市城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建了南京城建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专项进行保护性开发。按照“立足保护、适度开发”的原则,积极推进规划、搬迁、文物保护工作,力求通过保护性开发,传承江南文化,将这一地区打造成彰显南京历史文化特色的精品工程。 

老城区的改造很快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政府的改造规划未能对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全面保护。”实施的过程中闪现了不同声音,改造的脚步戛然而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但到了2012年底,经过各方面的论证,各方逐步取得了共识,项目得以重新启动。 

“开发停滞的原因在于拆迁,居民多数希望拆迁,藉以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部分专家也呼吁保护城市的历史记忆,而政府感到很委屈。”在2013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行政院副院长周文彰以南京南捕厅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为例进行了回顾,“因为我们之所以要开发这个历史文化街区,,是为了改善居民生活居住条件。第二,是为了保护城市的历史记忆。许多城市面临过,或者即将面临类似的困惑,到底应该怎样对待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呢?我们认为,保障居民生活条件、保护城市的历史记忆是两个重要的出发点。”

如何破题?江苏省社科联常务副主席张颢瀚、贺云翱、张鸿雁等专家则提出了“活态化”这一新理念,“科学的保护应该是‘活态化’的,在保护、修复或挖掘、梳理有形和无形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合理、适度的利用,盘活历史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活态化保护”终成为共识,“在老城改造过程中,保护好地块内的古井古树,将地块区域内的有一定价值的民居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同时,挖掘、梳理地块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昆曲、云锦等等江南历史文化精髓,集中进行提炼、创意,注入保护修缮后的老建筑。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绎,让文化在这些老建筑里活起来,让人感知、感受、感兴趣,赋予其新生命。正是通过这样体验式的关注,引导历史文化产品的消费,培养市民群众新的文化习惯和文化品味,引导市民形成城市中时尚生活、品味生活和健康生活的良好氛围。”项目改造主导方表示,用活态化模式替代被动式保护,形成街区的体验消费新形式,实现老城保护与发展的可持续性,让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焕发青春。“讲白了,‘活态化保护’的意思,是在保护历史建筑形态的基础上,深入进行文化的挖掘、提炼,终实现它的传承和再创造。”

2011年,住建部组织调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规划师冯志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大师张景秋,对南捕厅街区保护性开发、既而达到文化传承的“活态化”改造思路表示了高度认可。 

2012年4月,新华社大内参一篇“南京探索活态化模式可持续保护老城南”的报道,对于用活态化保护理念在南捕厅街区集中体现,更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用文化的血脉复活老街区生命 

改造的思路得以厘清,脉络清清楚楚,以“活态化保护”为理念的项目很快得以实施。

首先,改造方需要关注的是建筑本身的保护,“必须紧密地结合南捕厅的特色和传统风貌,这样的改造才能得到认可。”一位参与建筑规划的专家认为,“过去的南捕厅是古街巷交错形成,像人的骨架一样,格局完好保留也是把传统的街巷肌理延续下来了。改造的又一关键,要看历史建筑的保护完好程度,不仅要保护内部结构,也要注重周围坏境的保护,我们对南捕厅的改造应该是让它跟原来的风格和风貌都保持一致。此外,老城南地块重生,不要求资金平衡,而是要按‘整体保护,应保尽保’的原则进行修缮改造再利用。”

这位规划专家还谈到,在保留不可移动文物的基础上,将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沿升州路、评事街、绫庄巷、大板巷形成轴线,保持街巷原有的空间尺度、建筑风格,将传统院落重新排布,实现无缝空间组合对接,以宅院街巷构成的城市肌理对外展示。“在改造中,我们将设计新的小规模单元式,里面有小庭院,有院落,利用新材料新技术等,但一定要与传统风貌、地区相协调。还可以用抽像形式表现传统的符号,用黑白灰为主色调,这样整体建筑群一看知道是传承历史而建的。”

其次,是在建筑形态保护基础上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再创造。 

参与该项目策划的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艺术系主任李栋宁则指出,综合梳理这里的文化,主要是六朝“士文化”的灵魂、明清肌理、以及开放兼容平等的民国文化。 

“历史文化街区应当保持‘文、古、雅、林’四个特点。”行政院副院长周文彰对“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文,是文化。文化遗址遗迹、文化价值、文化场所、提供给游客的文化产品。以及整个街区笼罩的文化意韵、文化风情。没有文化价值的不予提倡,没有文化意味的不允许进入,尽管他可能有很高的商业价值。我们也要进行选择。”此外,他还认为,对于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街区要把握好后期的运营方向,要注意它是用来给参观游览的还是留作它用的。“很显然,留作参观游览这种用途的古建主要是保留、恢复原貌。如果是其他用途,比如展览、商店、办公、旅馆、企业怀古,毫无疑问、外观、结构都应该尽量保留,内部的陈设、设施都要符合现代使用要求。如果是用作公益性的用途,则应当保护、保持浓重的公益色彩,适应公益活动的需要,特别是要有公益活动的财政支持。”

“七十二坊”奏出江南文韵 

街区需要重建,文化需要传承。给街区续接文化生命力的,是“江南七十二坊”这一概念的提出。这一创意,瞬间让原本显得固态的街区改造变得跳脱起来。 

据介绍,此前众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关心这边老城区域改造的专家学者均表示,应在“活态化保护”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创意,它必须具备该街区特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有了创意,有了名头,在活态化保护的引领下,街区的重建和今后的发展事半功倍。”

“中国江南七十二坊”概念的提出者——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鸿雁在解释“江南七十二坊”概念思路时表示,明朝时期,朱元璋曾召集全国10万工匠聚集这片区域,以前店后坊的形式构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明代十八坊」手工业集聚区。“‘江南七十二坊’则是『明代十八坊』的现代延续及拓展,力求复兴明清以来该区域的江南文化精髓,展现南京老城南有文化底蕴的街巷以及独特的江南民俗民居风情。”

记者了解到,“江南七十二坊”历史文化街区拟建址位于南京老城南的南捕厅地区,项目东起中山南路,西至鼎新路,北靠泥马巷,南临升州路,总占地面积约16.8万平方米。 

项目负责人表示,“七十二”是一个概念数字,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也是富有神秘色彩。闻一多先生72起源于五行思想还进行过考证:72是一年365的五等分数,而这个数乃是由五行思想演化出来的一种术语……它是一种文化活动的表征。可见72是古代历法中的基本计算数字,与社会生产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据介绍,“江南七十二坊”项目包括目前已经改造完成的院落,与未来规划中予以保留并修缮的部分老建筑,这些原汁原味的江南民居将成为「七十二坊」的主要载体。规划沿历史上的评事街复原明代老十八坊,设置一批公益性文化体验坊。以大板巷-绫庄巷-评事街-升州路为主要轴线,以传承江南文化,具有文化展示、文化体验、文化消费、文化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小型文化空间群落和园区,营造开放式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目前,“江南七十二坊”已经建成昆曲坊、国香坊、云锦坊、玉石坊、民国印象坊等特色文化坊,未来还将根据“中国江南七十二坊”创意策划,围绕独特而深厚的江南文化底蕴,以业态创新为支撑,充分整合民俗、紫砂、茶艺、藏书、花灯、书法、绘画、琴艺等历史文化遗产资源,通过建筑空间的塑造,以历史文化街区原生态、多层次、生活化的文化特色,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当代文化名流聚集于此。 

“在接下来的‘坊’里,只要是代表江南的文化元素都将引进展示,如凤凰于飞楼(藏书)、锦绣山庄(苏绣)、阳羡古瓷(紫砂)、阿福家(泥人)、点螺斋(漆器)、宫梳名篦(梳篦)高山流水轩(古琴)、江南丝竹(锡剧)、蓝贵人(扎染)、神剪坊(剪纸)等等,以富于文化气息、品位气质的中国特色商铺为主,打造江南传统文化展示集中地、江南都市精品集中地,致力于弘扬悠久的江南士族文化传统,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为历史文化提供直观体验,为企业、商家提供了一个综合交流平台,让市民体验文化、触摸文化,从而感受文化并消费文化,让文化走下人们难以触及的神坛融入消费者的生活之中。” 

如今,作为南京的城市地标性建筑和文化窗口,“江南七十二坊”项目已建成的“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已获得了包括政府、专家、市民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的一致认可,并于日前被授予“新世纪魅力南京之十佳标志性建筑”的称号。 

江苏大文化汇聚效应初显 

此外,街区入驻的文化产业群体已形成了文化圈层的汇聚效应,成了专属于精英阶层沟通和交流的文化商务平台。 

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发起成立“江苏文化论坛”;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画家言恭达先生牵头设立“江南书画院”;南京大学贺云翱教授牵头设立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教学与研究基地、南京大学南京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张鸿雁教授牵头设立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城市慢文化研究中心;民国建筑保护委员会也将设立于此。

书法大家言恭达还提出了聚集—核裂变观点。他认为,借助这一文化平台,可有效提升南京乃至江苏的文化知名度,我们通过这个平台举办各种主题活动,聚集全国的书画大家、艺术名人,以论坛的形式让每位参与者的思想发生碰撞,产生核裂变,继而影响文化潮流。这对于南京乃至江苏的文化发展都意义重大。 

据悉,这些学术大家、艺术名流聚集于南捕厅,定期举办学术论坛与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以活态化保护和创新传承的方式将南捕厅区域的文化价值从物化性、观赏性层面提升至文化思想领域的引领与传承,逐步塑造南捕厅历史文化街区江南文化高地的形象与地位,打造南京城市的新客厅,提升南京在众多历史文化城市的品牌识别能力。 

行政院副院长周文彰在2013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总结道:中国有众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需要开发,不开发,容易逐步被破坏,容易覆盖上厚厚的历史尘埃。要开发,则需要有文化的开发,没有文化的开发是糟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历史文化街区应当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这取决于当代人对它的开发和应用。

“中国江南72坊”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南京市乃至江苏省文化产业的又一个优良的文化产业孵化器,不仅承担起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实施“走出去”文化战略的重大使命,也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搭建一个舞台,成为一个文化传播的品牌,成为古都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起到助推作用。

来源:香港文汇报

上一页:特色文化产业能有效提升城市软实力
下一页:城市化建设应注重提升附加值
    
产业研究
[城市文化] > 一座城的文化魅力 > 辽阳设立历史文化名城… > 历史文化名城应坚持“…
[创意营销] > 家居业的创意营销脑洞… > 玩转奥运营销:洪荒之… > 2015营销新关键词——…
[品牌故事] > 以标准化建设提升企业… > 锡企参与专项 打造无… > 企业品牌建设需要文化…
[专家视角] > 论国际视野下的创意文… > 李宜航:关于广东大力… > 陈少峰:文化产业园区…

知识产权
[版权] > 我国知识产权协同保护… > 繁荣文化产业离不开著… > 江苏扶持版权作品产业…
[商标] > “滴滴绣”商标之争 苏… > 无锡知名商标达到1364… > 无锡市工商局发布商标…

 

 政府网站 | 无锡市委宣传部 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江苏省委统战部 | 无锡市委统战部 无锡市工商业联合会 | 无锡市共青团 | 梁溪区政府 |

 艺术网站 | 东方艺术网 | 雅昌艺术网 | 中国题字网 | 

 
Copyright © 2012 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无锡市梁溪区北仓门37号 TEL: +86-510-8232 9999
Website:www.bcm-art.com     苏ICP备12006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