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下,各地纷纷出台了支持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政策,从资金、税收方面都有所倾斜。文化产业园区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多,但也出现很多园区主题不明确、缺乏文化特色、平台服务职能缺位、文化企业不断流失等情况。
文化园区“怪现象”
具体来看,很多文化企业为了政策红利随政策而“迁徙”,称之为“候鸟现象”,瞄准政策利好的文化企业像“行走的候鸟”,在有政策红利的产业园区“吃”完政策转入下一个产业园区。
从另一方面,某些入园企业负责人认为:“有些园区是以文化产业园区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还有一些园区运营方没有平台功能和服务意识,甚至与入园企业争利。”
再者,以招租为主要商业模式的文化产业园区,则无法为文化企业带来实质上的价值附加,园区的商业模式和资金运作方式决定了园区及园内企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运营职能需重新定位——从传统的房地产为主的静态物业型运营提升为入园企业驱动型的运营。
必须练好双向“内功”
所以,我认为文化产业园区必须练好双向“内功”:,实现入园企业驱动型运营,即提供技术支撑、文化金融服务与综合服务支撑,以实现企业驱动。
如何驱动?需要从产业链各环节为入园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包括软硬件结合的各项综合服务,并通过产业资源整合、资源共享提升企业成长力,实现产业间融合发展,从而降低成本并综合提效。
以影视产业园为例,园区平台应为入驻企业提供影视产业链相关辅导与服务,如创意阶段的创意开发与设计服务等,融资方面辅助企业争取政策补贴、吸引投资基金或参与企业股权投资,在制作体系方面在演员招募与培训、道具设备租赁等环节辅助企业降低成本,在发行环节以及产品研发方面提供服务等。总之,产业园区提供综合服务以辅助增值的能力是成产业集群综合提效的关键。
第二,从入驻企业运营中获得综合收益。文化产业园区的一般商业模式是招租,这一方面维持了产业园的生存,但另一方面,过度的以招租为盈利模式的产业园将丧失作为产业集群的辅助增值能力。
所以,文化产业园区的收入应该侧重于投资企业的收入和税收奖励的收入。首先,对入驻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是文化金融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实现了文化企业与产业园区的利益捆绑,将更大程度上调动产业园区为文化企业提供行业资源以及各项服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投资园内多家文化企业也使园区的发展能够产生乘数效应,能够可持续倍增,园区也成为真正的运营商,而非单纯的“房东”。其次,以税收分成政府的各类补贴从而获得收益,通过扶持入驻企业达到申请补贴的各项标准,以实现园区的收益。
文化产业园区良性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于园区与文化企业在资金链、信息链等资源的深度合作,入园企业驱动型的园区运营为大势所趋。
用“四创基地”发展互联网文化产业
如今的文化产业,因与互联网的深入融合而面临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应当布局“四创基地”,以实现这种发展路径。
什么是四创基地?我认为,一是吸引创业人群来基地创业;二是提供创业投融资服务,很多创业者的可支配资金有限,一段时间可能用完了,无法继续维持运营,那么,需要投融资服务;三是提供创业辅导服务;四是创业的行业资源引入。很多动漫基地都做不起来,因为它没有行业资源。比如在电影圈,没有行业资源也是不行的。做文化产业要有什么样的资源?应该有人力资源、电影圈资源、文创界资源、资本资源等。
未来,这种“四创基地”模式将在全国各地落地。然而,如何在一栋办公楼里产生几百亿元的市值?需要由当地政府跟投资人联合建立基金来扶持这些入园企业,让文创圈的人做辅导和行业资源整合。
内容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 陈少峰(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