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官网}
北仓门文化艺术网
首页 > 产业研究 > 专家视角
 
在彰显传统历史文化中绽放城市魅力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3-7-16 14:44:42  点击:2876

 

  一、 无锡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成果

  无锡是一座有着7000年人类生活史、3100多年文字记载史和25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吴文化的发源地、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和当代乡镇企业的诞生地,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3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38处。近年来,无锡依法、科学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正日益转化为城市文化的重要内涵和科学发展的有力支撑。

  ,文化遗产成为无锡提升城市影响力的放大器。进入新世纪以来,无锡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同时,加大了文化名城的建设力度。经过不懈努力,现已形成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镇村———名人故居———历史建筑“点线面”相结合、层次分明、体系完整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框架。全市现有一个考古遗址公园(鸿山遗址)、一个省级大遗址(阖闾城遗址)、两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清名桥、惠山)、三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荡口古镇、长泾镇、礼舍村)、四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高城墩遗址、骆驼墩遗址、鸿山墓群、阖闾城遗址)。目前,正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全面提升清名桥和惠山两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水平,聘请知名世界遗产专家,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提炼遗产的普遍价值,完善保护规划,精心整治修复,长达11公里的城区运河故道和长1.6公里、面积17.78公顷的清名桥街区被列入大运河申遗点,汇聚118处古祠堂的惠山祠堂群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些成果充分彰显了无锡的历史文化个性,为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第二,文化遗产成为无锡发展文化旅游的新天地。近年来,无锡秉承“大旅游、大产业、大文化”发展理念,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精心提炼特色主题,推出了一批彰显无锡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旅游休闲精品。古运河是孕育了无锡千年文明和百年辉煌的“母亲河”,也是无锡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亮点。早在1987年,无锡编制了《无锡市区古运河管理办法》和《无锡市区古运河保护规划》,逐步淘汰、关闭了运河沿岸的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对河道实施分段清淤截污、动态换水、生态修复;近年来,又开展了环城古运河风貌带综合整治工程,整修了各类驳岸和沿河民居,添建了亲水平台,恢复了环城古运河水上游览项目,利用沿岸工业遗产类建筑建设了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中国民乐馆等一批旅游休闲场馆,并围绕惠山泥人、惠泉酒、锡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开发旅游产品,积极鼓励沿河人家创办旅游服务业,具有江南水乡韵味,集商务、休闲、旅游、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历史风貌旅游区初具形态。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鸿山遗址是吴文化在无锡的重要文化遗存。在建设鸿山考古遗址公园的过程中,我们大力整合周边泰伯墓、泰伯庙、伯渎河等文化遗产和湿地公园、千亩葡萄产业园、千亩氧吧森林公园、千亩生态农耕园等生态资源,借助吴文化节、鸿山葡萄节等节庆活动全力打造文化旅游胜地,2010年鸿山遗址公园成为上海世博会“吴文化发源地体验之旅”的重点推介旅游项目。对于正在建设中的阖闾城遗址公园,我们依托太湖山水自然风貌,围绕恢复春秋时期历史人文生态,重点建设阖闾文化村、阖闾城影视基地、古胥湖水上游、十八湾度假酒店群等旅游休闲项目,努力使阖闾城遗址公园与沿湖众多景点穿成线、连成网、汇成面,打造无锡文化旅游的又一新天地。

  第三,文化遗产成为无锡塑造城市精神的奠基石。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的实物见证,深藏着这座城市辉煌、灿烂的历史记忆,构建起城市与历史的联系,形成了城市独特的精神和气质。纵观无锡3000年发展历程中所取得的每一次辉煌,其背后根本的动力都是文化因素。在古代,无锡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靠的是筚路蓝缕、开拓创业的吴文化深厚底蕴;在近代,无锡创造了辉煌的民族工商业,靠的是务实重工、崇德诚信的工商文化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创造了举世闻名的“苏南模式”,靠的是“四千四万”的创业精神。如今,无锡这些文化基因都通过城市中的众多历史文化遗产保留了下来。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感召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而且在提升全体无锡人的文化意识、文明素质、法治观念、创新思想、创造活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了塑造新时期无锡城市精神的一块块奠基石。

  第四,文化遗产成为无锡实现科学发展的助推器。保护文化遗产与加快城市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看似是一对矛盾,其实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惠山街区的开发建设是无锡近年来以保护促发展的一个典型代表。惠山街区是无锡老街坊风貌保存完好的街区,集祠堂文化、泉茶文化、民俗文化、园林文化、泥人文化、锡绣文化等六大类文化为一体。在惠山街区建设过程中,我们将街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和补偿区三大区域,核心区以文化为主、文旅商相结合,着力打造无锡“文化集市和夜生活集中地”,风貌区着力打造与古镇主题风貌相协调的旅游商务配套区和休闲度假区,补偿区依托古镇环境和运河沿岸区位优势,着力打造亲水宜居区。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较好地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多赢”。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清名桥历史街区项目同样很好地处理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清明桥历史街区素有“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美誉,涵盖江南民俗文化、民族工商业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项目启动以来,按照“全面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系统修缮历史建筑和公共设施,有效开发别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业态,重点培育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两大产业集群,实现了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互促并进。此外,我市还利用转产、转制、转换等契机,对列入文物保护名单的老厂房进行了以结构调整为重点的功能置换,比如将原无锡压缩机厂厂房改造为1955创意产业园、将北仓门蚕丝仓库改造为生活艺术创意园等,形成了一批独具地方特色,具备艺术创作、工业设计等功能的文化产业园,实现了工业遗产的功能再造,为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构建了良好的载体。

  第五,文化遗产成为无锡惠民乐民育民的主阵地。截至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以25座博物馆、31座名人故居和纪念馆、五大历史文化街区、八大文化博览园、十个古村落为代表的城市文化新地标,为城市精神的传播和城市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为鲜活的载体。同时,通过大力提升陈列展览水平,推行免费开放、“全年无休”等服务举措,全市各文化遗产点正日益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主阵地。尤其是近三年来,全市公共博物馆、名人故居、纪念馆等公益性文化场馆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同时,举办展览千余场,吸引观众超千万人次,不仅向全社会广泛传播了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而且极大增强了全市人民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二、无锡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实践

  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之间不是相互割裂、彼此对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得益彰的。在无锡,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形成了遗产保护利用的高度共识,树立起了保护、利用好文化遗产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并不断创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践,努力变文化遗产“包袱”为“财富”、变文化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使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文明浑然一体、交相辉映。

  ,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涉及面广、矛盾点多、关注度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全面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强大持久的工作推进合力。为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领导和推进力度,我市相继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领导小组,环城古运河风貌带和五大历史文化街区(古镇)保护性修复工程领导小组,以及无锡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从市级层面强化了对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和督促落实。同时,我们成立了全国城市文化遗产局和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市规划、文化部门分别增设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处和文化遗产处,独立组建了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下属市(县)区文化部门也专设了文化遗产局、文管办等文保机构,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市区联动、部门协调、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新格局。

  第二,加快完善法律规范体系。制定完善、统一、稳定、系统的法律规范,实现有法可依,是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防止过度开发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无锡制定颁布了《无锡市历史街区保护办法》、《无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无锡市工业遗产普查及认定办法》、《无锡市历史街区历史建筑认定及保护办法》、《无锡市清名桥古运河景区管理办法》、《无锡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一批符合地方实际的文保法规,形成了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其中,《无锡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是全国部集文物、名城、名街、名镇、名村、非遗保护于一体的地方性法规,为扎实推进我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法律保障。

  第三,始终坚持更高标准规划。无锡始终本着敬畏历史、不留遗憾的态度,坚持保护、规划先行、高点定位,连续六年在北京举行“无锡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咨询汇报会”,聘请国内专家,统筹遗产保护、旧城改造、产业转移等因素,高水平、高标准完成了包括《无锡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无锡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无锡市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大运河(无锡段)遗产保护规划》以及五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在内的全体系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其中不少规划成果代表了国内水平。如,清名桥历史街区规划设计由“两院”院士、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吴良镛教授领衔主持,自1992年开始,历时16年、六轮反复论证,形成了较为前瞻、科学、完备的系统规划;惠山古街保护规划由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总设计师顾奇伟教授,历时6年、八轮修改完成;鸿山遗址保护规划由国内大遗址权威专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教授主持编制,创造了大遗址保护的“无锡模式”,成为中国大遗址保护的典范。上述规划成果作为全市遗产保护的纲领性文件,为遗产保护利用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法定保障。

  第四,不断创新保护开发模式。近年来,经过反复论证和深入实践,我们按照“政府主导+科学规划+资本运营”的思路,以“一条古运河”、“两大遗址”、“五大历史街区”、“八大博览园”、“十个古村落”等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为抓手,采用项目化、工程化推进方式,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由虚变实、由软变硬,初步形成了符合无锡实际的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模式,初步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优化、居民生活改善的相互促进,全市呈现出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无锡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体会

  多年来,无锡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实践中,不仅取得了积极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且对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体会。

  ,要以科学发展的理念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事业,是一项泽被子孙的伟大工程。在实践中,我们把经济理性与人文理性、生态理性结合起来,协调统筹好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人文效益和生态效益,既避免单纯追求利益导致的过度开发,又避免片面强调保护导致的活力丧失;从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视野和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高度,严格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和标准,充分尊重和吸收专家意见建议,对遗产的价值定位、保护规划、展示陈列、合理利用、管理体制、资金投入、法律法规等进行全面科学合理的定位,努力实现全市遗产保护从“点”到“线”再到“面”的大跨越、大提升;把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城市发展建设的大系统中去,用遗产保护利用取得的新成绩促进城市生活宜居品质的新突破,努力建设成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特色鲜明的魅力之城,使全市人民在遗产保护利用的过程中既人人有责任,又人人得实惠。

  第二,要以“项目化工程化”的方式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近几年,无锡以项目化、工程化模式开辟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新路,具体来说,是在挖掘历史文化底蕴的过程中,围绕不同主题,确定牵头部门,对工作进行项目化分解,细化目标任务,量化时序进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在推进过程中强化督查和考核,不断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成效和水平。

  第三,要以健全的法规体系保障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无锡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立法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形成了一些成果,但与不断提高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标准要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主要是相关规定不够细致、体系覆盖不够全面。同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单一法规难以提供足够保障,需要从城市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加强立法规范,形成有机联系的法规保障体系。此外,要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执法工作,严格依照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办事,严厉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保护好文化遗产。

  第四,要以完善的参与机制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既需要文物工作者和文物管理部门“以守土有责”的精神承担起具体工作,也需要社会大众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与广泛参与。要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完善信访、举报和听证制度,使历史文化遗产的规划、保护、修缮和管理接受公众的全程监督,不断提升全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充分借助专家力量,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家咨询会,总结保护工作,交流保护经验,审议重大保护项目,研究确定保护项目的实施时序。同时,凡是涉及文保的项目,在规划、评审和具体实施过程中,都应邀请文保、考古专家参与,增强方案的前瞻性和科学性,确保文保工作的扎实推进。(作者黄莉新: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

来源:无锡宣传

上一页:开辟水上特色游 提升城市软实力
下一页:英国文化创意产业运作模式的借鉴意义
    
产业研究
[城市文化] > 一座城的文化魅力 > 辽阳设立历史文化名城… > 历史文化名城应坚持“…
[创意营销] > 家居业的创意营销脑洞… > 玩转奥运营销:洪荒之… > 2015营销新关键词——…
[品牌故事] > 以标准化建设提升企业… > 锡企参与专项 打造无… > 企业品牌建设需要文化…
[专家视角] > 论国际视野下的创意文… > 李宜航:关于广东大力… > 陈少峰:文化产业园区…

知识产权
[版权] > 我国知识产权协同保护… > 繁荣文化产业离不开著… > 江苏扶持版权作品产业…
[商标] > “滴滴绣”商标之争 苏… > 无锡知名商标达到1364… > 无锡市工商局发布商标…

 

 政府网站 | 无锡市委宣传部 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江苏省委统战部 | 无锡市委统战部 无锡市工商业联合会 | 无锡市共青团 | 梁溪区政府 |

 艺术网站 | 东方艺术网 | 雅昌艺术网 | 中国题字网 | 

 
Copyright © 2012 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无锡市梁溪区北仓门37号 TEL: +86-510-8232 9999
Website:www.bcm-art.com     苏ICP备12006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