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官网}
北仓门文化艺术网
首页 > 产业研究 > 城市文化
 
名人·名桥·名胜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4-3-19 15:17:01  点击:2609

 

——兼论无锡历代名人贤士捐资“造桥铺路”地理文化背景

  放眼梁溪大地,秦氏兄弟四百年前筑“清宁桥”,“煤铁大王”周舜卿百年前造桥建新镇,荣氏祖孙甲子轮回捐建宝界“双虹桥”,钱氏孪生兄弟寿礼金捐造“二泉桥”,吴梓敬独资造“吴桥”,俞凤宾捐建“凤宾桥”,百桥公司为周边乡里造百桥……一个个乡绅贤士,一次次捐资造桥,造福乡梓义举,无锡历代百姓广为传颂!每座名桥演绎一段传奇历史,每位造桥人怀有一个恋桥情结,每个桥名背后蕴涵一则动人佳话。无锡历代造桥人造桥、爱桥、恋桥浓浓情结和轶闻趣事走出尘封历史,透过建桥趣闻桥名故事,折射水乡古城历史和时代变迁,彰显别样运河风情。无锡历代名人贤士竞相“造桥铺路”,蕴涵鲜明深刻的地理文化背景。

  无锡历代名人贤士造桥铺路现象扫描

  秦氏兄弟捐造“清宁桥”:清名桥可说是家喻户晓无锡古运河景点,海内外游客游无锡必到之处。20世纪80年代,一位日本友人游览后,作《清名桥》《无锡旅情》词曲演唱,在日本广为传唱,名扬海外。很多日本商人来锡办企业,无锡成“日资高地”,除良好投资环境,与清名桥和传唱这两首歌有很大关系。然而,对清名桥造桥人及其背景却少有人知。

  清名桥原名“清宁桥”,16世纪明万历年,由无锡“寄畅园”主人秦燿两个儿子捐建,兄弟俩名太清、太宁,各取一字叫“清宁桥”。清康熙八年(1666年),由无锡县令吴兴祚重建。清道光年间,因避讳道光帝名字(旻宁)改称“清名桥”。

  寄畅园主人秦氏家族,与无锡有着深厚渊源。寄畅园又名“秦园”。明正德年(1506—1521年),北宋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中国文学史上享重要地位的秦观(1049—1100年),江苏高邮人。南宋建炎四年(1130)追赠龙图阁直学士。其子秦湛,政和六年任常州通判,后定居无锡与武进交界处。按其父生前愿望,将父棺柩自高邮迁锡葬惠山坡,墓前清嘉庆年立“秦龙图墓”青石碑,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其后裔秦金弘治六年进士,曾任南京兵部尚书,购惠山寺僧舍“沤寓房”基址,垒山凿池,移种花木,营建别墅,辟园名“凤谷行窝”。秦金逝世后其族侄秦瀚及子江西布政使秦梁继承,秦梁卒后为其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广巡抚东林党人秦燿所有。明万历十九年(1591),其师张居正被追论解职回锡,寄抑郁之情于山水间,借王羲之“寄畅山水荫”诗意,改园名“寄畅园”。秦氏为报效乡里,秦燿两子太清、太宁捐资造清宁桥(即清名桥)。

  2010年,清名西路新建跨大运河桥梁,市地名办公开征集名称,专家咨询会采纳笔者建议,将沉淀350年清名桥原名激活,新建桥梁命名“清宁大桥”,与清名路东北堍“清名桥”新老桥名并存,遥相呼应,从而留住秦氏兄弟捐建“清宁桥”历史。

  西门桥无锡千年桥梁缩影:人民桥为无锡有史可考早古桥,因横跨梁溪河,早年曾名梁清桥(“梁清”为梁溪河别名)、梁溪桥、跨溪桥、清溪桥等。因处于西门外,俗称“西门吊桥”、“西门桥”。

  人民桥隋大业年(605-618)始建,南宋咸淳五年(1269)重建,元改石梁桥。历经战乱反复毁建不已。明嘉靖年倭寇侵锡又毁改木桥。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城被烧毁,清光绪三年(1877),当地三乡绅出资重建改石拱桥。因拱桥阻水严重,每年汛期桥势险危。水利专家胡雨人等倡议拓宽,以减水势。民国15年(1926),投资万余元,改钢筋混凝土桥。

  建国后,人民桥屡次改拓建。1959年9月至次年2月,市区东西干道人民路拓宽改3孔花岗石桥,更名“人民桥”。为满足“千军万马挤过桥”繁忙交通,两侧增建两幅桥面,呈现“祖孙三代同堂”格局,市民誉为“祖孙桥”。2010年,配合人民路拓宽和地铁建设,人民桥重建拓至40米,桥型古色古香,古典宫灯型路灯,庄重典雅。同时,为顺应民意恢复“西门桥”名称。从石梁桥—木桥—石拱桥—钢混桥—古典式桥,其桥型与材质演变,折射无锡桥梁千年变迁缩影。

  “煤铁大王”造桥建新镇:中国“煤铁大王”周舜卿(廷弼),于1897年,偕同朱镐、秦宝骥、朱凤衔、何开甲、周廷明(周舜卿之弟)、王世恩等12人,联名重修“西菰渎桥”,并更名音近高雅“耕读桥”,受到百姓赞同。1909年,周舜卿出巨资,在周新镇北街筑直达圩田里宽阔马路,中间又建两桥,横跨梁塘河3孔大桥“周京堂桥”,另一座命名“让三公桥”,成为锡城南郊地标性建筑,大大方便居民出行和日常生活。1901年,在距今无锡市中心10公里“骂蠡港”两岸,置地百亩,依山傍水,辟街道、造桥梁、建市屋、设店铺,辟建周新镇,曾集中了米行、糟坊、典当、茧行和其他商号。在周新老街创办无锡早商业技校“廷弼商业学堂”,诞生无锡家机械缫丝厂裕昌丝厂,中民办银行(钱庄)信成银行……开创多个无锡乃至全国“”。形成“十”字型新兴街镇,建成无锡个私人出巨资创建的乡村新市镇,将东埄镇改称“周新镇”,为梁溪故地平添几分现代市镇元素,展现近代工业化强烈气息。

  新吴桥“无锡跨河桥”:京杭大运河黄埠墩段古为芙蓉湖遗址,水深河宽,历来无桥。两岸工人和行人靠乘舟横渡,受尽严寒酷暑之苦,风急浪高之惊。1915年春,皖籍丝商、上海怡和丝栈买办、无锡源康丝厂经理吴梓敬在锡经办业务,春游遇渡船遭不测倾翻,吴氏当即慷慨应承独资造桥。1916年6月开工,桥型采上海外白渡桥钢架结构,耗银洋32324元。谁知,桥未建成人先逝,当年11月29日吴氏在沪病逝。为纪念吴氏建桥义举,翌年桥竣工后被命名“吴桥”。1930年、1965年、1982年,吴桥多次改拓建。1993年第四次重建,实现悬臂浇筑、自制挂篮等关键技术突破,为无锡建桥史创下10个之“”,赢得首枚“金杯奖”奖杯!

  俞凤宾教授建桥传佳话:解放前无锡社桥头地区偏居一隅,河道纵横,交通闭塞,百姓出行不便。在附近办有实业学校的教授俞凤宾,为沟通河道两岸联络,1920年出资在河上建桥,乡亲们为纪念俞凤宾造福乡里善举,称该桥“凤宾桥”。俞凤宾(1884-1930),江苏太仓人。1907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1915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获医学博士回国上海开业行医。兼任南洋大学、圣约翰大学教授、民国政府卫生部中央卫生委委员。

  1953年初建成长350米,南起通惠中路,北至凤宾桥道路,路随桥名称“凤宾路”,1956年拓建,是通向101医院主要道路。2002年,不足10米宽乡间小路,拓建成全长1900米、宽40米大道,延伸至312国道。

  百桥公司为乡里造百桥:1928年,无锡近代民族工商业家荣德生、荣宗敬、陆培之、薛南溟、祝兰舫等,发起组建“千桥会”(百桥公司),计划为无锡及邻近地区造桥100座。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集资为锡城及周边乡里共建大小桥梁92座。其中无锡地区66座,如蠡桥、鸿桥等,均为跨越古运河或梁溪河大桥;武进地区22座;宜兴地区2座;丹阳地区2座。

  祖孙甲子建桥世纪佳话:1934年正月十六日,荣德生老先生60寿辰,将亲友馈赠寿礼作基金建桥,桥梁坐落宝界山麓故名“宝界桥”。60个桥孔寓意荣老60大寿,成当时无锡长桥俗称“长桥”,沟通无锡城区至风景区交通。1996年出版《无锡城市建设》载:荣老先生为造桥寝食难安,亲自勘测为选桥址“两度偕匠实地查勘,跋山涉水间,不得要。某夜忽梦游一山麓,上有瓦屋两间,山麓下有一岩石踞于濒湖草莽之间,忽惊寤曰桥址在此地乎……周日即偕工匠乘船查证,遍历其地,方知梦中情景乃王仲山读书处(王仲山,北洋段祺瑞部军需官)。面临五里湖与太湖交流之要口。经勘探地质甚坚实,湖面亦不辽阔,沿宝界山麓西向辟路可直达鼋渚,麓之东首向南筑路可沟通石塘,确是理想中桥址所在”。

  据一些老人回忆,宝界桥建桥善举感动苍天,当年2月17日动工建桥,太湖历来雨丰水足,这年桥位处湖底奇迹般见了天。干河床施工大大加快建桥进度,仅用173天大桥合龙通车。

  甲子轮回,1994年,荣老先生诞生120周年,荣孙香港中信实业公司董事长荣智健捐3000万元造新桥(结余几百万元建马山千波桥)。新桥1994年9月建成,造型与老桥风格一致,可并行4辆大轿车,老桥非机动车通行。10月16日通车,时任副主席荣毅仁亲临剪彩,并题“宝界双虹”。桥北琉璃亭存“宝界双虹”碑刻,成五里湖畔新景观。“宝界双虹”“蠡湖十景”之一,荣德生和荣毅仁之子荣智健祖孙两代,一甲子捐建“宝界双虹”桥轶闻,无锡人民传为世纪佳话。

  “二钱”谐“二泉”成美谈:中犊山同鼋头渚隔湖相望,却是人迹罕至孤岛。1947年,原无锡县总商会长钱孙卿、原江南大学教授钱基博孪生兄弟逢60大寿,用寿礼金捐资建桥,因法币连年贬值至解放未完工。为成二钱老善举,解放后市建设局出资铺设桥面使之顺利通车,为纪念二老建桥善举,乡人俗称“二钱桥”,谐称“二泉桥”。上世纪桥梁重建时,在省内首采中承式肋拱造型,似乳白色长虹落地,俯视如一只花篮拎攀,两侧各20根乳白色吊杆,阳光下熠熠生辉。入夜,一轮皓月当空,游客伫立桥头,远望太湖波光粼粼,渔火点点;近看脚下,2根乳白肋拱倒映湖面,如“二月映泉”别有一番情趣。

  无锡水多桥多独特景观地理文化背景

  无锡历代名人贤土热衷“造桥铺路”善举,构成“水多桥多”独特自然风情,蕴涵鲜明深刻的地理文化背景。笔者以为,这既是江南水乡自然环境决定,又是千百年来华夏道德观念传承,梁溪传统文化体现,还与几千年来人类“逐水而居”习性一脉相承。

  一是运河穿城水网密布地理环境。无锡是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城市,市区河道纵横,湖浜港汊密布。为改变这种不利人类生存自然条件,历代无锡人发挥聪明才智,化不利条件为积极因素。“穿城而过”京杭大运河以及梁溪河等众多大河小浜,犹如条条织锦缎带,为兴建各种桥梁提供自然条件,为历代能工巧匠跨河建桥创造一展身手广阔舞台。在依重水上交通的古代,逐渐形成“东南西北桥相望,水道脉分棹鳞次”独特人文景观。现代社会尽管航空、高铁、高速公路日益发达。滨湖而建、因水而兴无锡城,坚守江南水乡个性,彰显滨湖城市特色,着力做足“水”文章。蓉湖大桥、蠡湖大桥等宏伟大桥,透出现代都市气息,座座风姿秀逸景观桥,彰显浓郁水乡风情。全市桥梁总数突破4000座,锡城“桥梁博物馆”桂冠上,又添“千桥之城”美誉。

  二是“择水而居”道家哲学生态思想。我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世界和中国古老城市,目前世界“十大城市”,乃至我国首都北京城和“太湖明珠”无锡城,无一例外与“水”结下不解之缘。这种“倚河筑城,逐水而居”的共同特性;“开门见河,抬脚上桥”的人文景观,鲜明体现古人崇尚自然,人水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和生态理念。

  三是“衣锦还乡,报效桑梓”传统道德。从秦氏兄弟捐建“清宁桥”,“煤铁大王”造桥建新镇,荣氏家族、钱氏兄弟捐寿礼金建宝界双虹桥、二泉桥,到“百桥公司”为周边乡里建百桥,体现古代官僚崇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理念,以“造桥铺路”之举,为民办实事,为己积功德;近代一批工商业先驱,事业有成之际,无一例外投资筑路建桥规划新市镇,从而感恩故乡,报效桑梓。

  四是“货殖以起家,散财以治乡”文化理念。“造桥铺路、积德行善”的民俗,历来是中国人民传统美德象征符号;华夏祖先倡导“散尽千金济众生”的财富观,绅士贤良笃信“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治乡、治厂理念。在无锡近现代城镇发展史上,素有社会贤达和乡间士绅,自发组建成立诸如“百桥公司”、“千桥会”等“民间组织”。乐于慷慨解囊,“造桥铺路,积德行善,造福乡里”;扶贫济困、兴教办学、热心公益的“善行义举”,成为推动、支撑慈善事业的楷模。这也是本文想要传递的今世后生应当“见贤思齐”的文化理念。

  (作者袁裕坤:为无锡市地名研究会副会长)

来源:无锡宣传

上一页:设计,让城市更宜居更美好
下一页:荡口古镇传承千年文明
    
产业研究
[城市文化] > 一座城的文化魅力 > 辽阳设立历史文化名城… > 历史文化名城应坚持“…
[创意营销] > 家居业的创意营销脑洞… > 玩转奥运营销:洪荒之… > 2015营销新关键词——…
[品牌故事] > 以标准化建设提升企业… > 锡企参与专项 打造无… > 企业品牌建设需要文化…
[专家视角] > 论国际视野下的创意文… > 李宜航:关于广东大力… > 陈少峰:文化产业园区…

知识产权
[版权] > 我国知识产权协同保护… > 繁荣文化产业离不开著… > 江苏扶持版权作品产业…
[商标] > “滴滴绣”商标之争 苏… > 无锡知名商标达到1364… > 无锡市工商局发布商标…

 

 政府网站 | 无锡市委宣传部 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江苏省委统战部 | 无锡市委统战部 无锡市工商业联合会 | 无锡市共青团 | 梁溪区政府 |

 艺术网站 | 东方艺术网 | 雅昌艺术网 | 中国题字网 | 

 
Copyright © 2012 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无锡市梁溪区北仓门37号 TEL: +86-510-8232 9999
Website:www.bcm-art.com     苏ICP备12006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