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官网}
北仓门文化艺术网
首页 > 产业研究 > 城市文化
 
无锡历史文化发展的若干要点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4-5-23 10:53:26  点击:2086

 

  无锡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探索其轨迹并从中汲取营养。对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一、无锡原始文化和古吴文化是无锡文化发展起源的两个重要阶段

  1、无锡的原始文化。无锡地区在六、七千年前有原始先人活动,并产生了原始文化。从无锡地区原始人遗址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无论是马家浜文化还是崧泽文化乃至良渚文化,其稻作渔猎工具、彩陶用具以及石器、玉器饰品,都有实物证明无锡地区和其它长江中下游一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这充分说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文明发源地的摇篮,是中华文明多元文明之一。

  正是因为有了无锡原始文化的存在,不能随意妄自菲薄吴之前的文化。商晚期泰伯投吴,对吴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固然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并不能说泰伯投吴之前,无锡是一个荒蛮之地。《史记》记载泰伯“南奔荆蛮”,其“蛮”本是中原人对荆吴之地的称呼,而非“落后”、“荒蛮”甚至“野蛮”的同义语。事实上,无锡地区的考古发掘表明,早在泰伯奔吴之前已有较为发达的农耕技术,江阴等地还发掘有城址,花山、佘山等地考古遗址分别被列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其文化并不比中原文化落后。在充分认识无锡原始文化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需要加强研究其与商晚期至春秋吴文化的关系,即两者之间的衔接、联系、不同点等。

  2、泰伯奔吴及其吴文化内涵。泰伯奔吴名为让位于季历及至其子昌。究竟是被迫的还是主动的,是以采药为名故意避让的还是逃亡的,尽管史学界各有说法,但让位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孔子以儒家的观点盛赞其让贤之德:“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让天下,民无得而称焉”。泰伯南下,无尺土之基,后有千余家归之,奉以为君,遂得以开辟无锡和江南,并建立新的国度,这完全是由于他个人号召力量使然。这种号召力量首先是他的德行。不但让周之天下,而且不惜绝嗣让吴天下给促雍后代。从史料看,泰伯奔吴后有一系列的活动,如开挖伯渎港,发展农耕,筑吴城等。这说明他的让位并不是消极的,而是体现了一种敢闯、敢干、敢冒风险的开拓新精神和积极向上精神,说明他从一开始注意把德行与生产发展相结合。礼让之德行和开拓创新精神是吴文化的内涵。西晋陆机有诗云:“泰伯导仁风,促雍扬其波”。

  从吴泰伯传至20世季札,又出现了三让天下的高风亮节。季札有贤且有才,其出使所表现出的礼仪水平受到他国的尊重和赞扬。正是由于吴泰伯的崇尚文治、发展生产建设和季札的注重文教,使古吴人民得以不断提高经济和文化实力,加大与中原文化交流,逐渐改变弱小的地位,成为争霸中原的强国,扩大了吴国的影响乃至吴文化的影响。

  无锡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这在《史记》等文献中已得到证明,但根据王国维提出“重证据法”,即研究历史除了用传世文献外,还要靠考古,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尚缺乏考古资料的印证,需要通过以后的地下发掘来弥补吴文化研究中的空白。

  二、秦汉以后至明清无锡文化演变的要点

  1、秦汉时,无锡本土的吴地文化与中原文化进一步融合。秦的大一统,实行“书同文”,无锡地区本土文化认同于中原文化,如吴地语言用汉字记其音来表达。但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保留着自己的特色,比如吴语、吴歌、吴地民俗等,延绵不断。汉代儒家的独尊,使文化本身具有了更多的封建色彩,也使儒家文化的精华得到更加有益的传承,儒家文化成为封建时代无锡的主导文化,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也成为无锡读书人的价值取向。

  2、东晋、南宋的政治中心南移和北方人口南迁无锡,对于传播中原文化,起着重要作用。东晋时,建都南京,王导等大官到过无锡;书法家王羲之在锡城建宅舍,后改建为崇安寺,在洛社建别墅,留有洗砚池、观鹅亭等遗迹,传下文脉。南宋时,皇帝、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到无锡者不少。中原迁锡家族姓氏迅速增多,无锡望族从此产生。

  3、南北朝佛教、道教的兴起对无锡宗教文化、园林文化等有重要影响。三国时。佛教传入无锡。南北朝时,梁武帝笃信佛教,各地大建寺庙,诗人杜牧之描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无锡也建有十几所寺庙。延至清,无锡共建173所寺庙。道教也在南北朝时传入无锡。宗教盛行,对无锡和无锡人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寺庙、道观大都建在风景秀丽的山水旁,引来许多文人墨客,留下文章和诗篇,使无锡的文脉源远流长,底蕴丰厚。无锡的丝竹乐,无锡瞎子阿炳所演奏的道教音乐固然受到始于春秋吴国季札时形成的具有吴地特色的吴乐有关,也受到久盛不衰的道教及道教音乐有关。

  4、唐宋时,无锡崇尚文教之风开始。从春秋战国时兴起的崇武精神风靡中国达上千年。直至唐宋才有真正的转变。唐兴科举,宋抑武尚文。无锡尽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但也离不开这个文化大背景。唐宋始,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无锡也开始逐渐繁荣,崇尚文教之风渐成。有这样几件事值得人们注意的。一是无锡自唐代始有进士。二是自宋开始办县学,有了官学和学宫。三是宋代杨时办东林书院。四时无锡自宋代始出了个状元蒋重珍。五是无锡在南宋出了的藏书家、目录学家、诗人尤袤。重文、重教之风一直延续。明代,邵宝曾数次办书院。华燧、安国创铜活字印刷,对明清兴起的刻书、藏书业卓有贡献,蜚声国内。明清时无锡的“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成为美谈。更值得注意的是无锡历代官员大都清正勤勉,很少有贪官污吏,这与先贤思想的熏陶不无有关。无锡在宋之前名人不多,影响也不大,宋之后,大批名人辈出,成为名人、文人荟萃之地。

  5、明代东林党人经世致用思想影响甚远。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首的明代东林党在学术上崇尚宋朱理学,反对王阳明的“心学”,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反对宦官、反对腐败分子的节气和探讨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使中国思想界为之一振并为之一变,“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达了东林党人求学务实致用的理念,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等人所提倡的经世致用思想受到顾、高的影响,顾炎武编《天下都国利病书》、《日知录》的目的即是为了寓崇尚经世致用之实学。经世致用思想还直接对无锡民众尤其是知识分子产生深远影响。清代顾祖禹崇尚经世致用,历30余年磨难,著《读史方舆纪要》。近代无锡人重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经世致用本领,是受前人影响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无锡近现代文化演变的要点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无锡靠近上海,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因此早得风气之先。无锡在思想文化上更多地表现为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取舍上。大致有这样几点:

  1、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进入和祖国文化遗产的交割取舍与创新伴随着社会的激烈动荡,促使无锡文化发生急剧嬗变。西方文化紧随着炮火一起进入中国,外来的强力促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裂变。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制”,在民主革命的浪潮中被冲破。从洋务运动、戌戊变法到辛亥革命,及至“五四”运动,西方各种思潮涌入中国,各种新思想不断出现。无锡也处于这种旋涡之中,一批具有思想的知识精英渐露头角。无锡在江苏较早地举办新学,如竢实学堂、二等学堂、东林学堂等。无锡又创办了中国早的白话报。无锡出现中国早的一批科学家徐寿、华蘅芳等。无锡有9名举子参加了公车上书。无锡有一批知识分子欢迎戌戊维新,组织春园党议论国是。外国传教士在无锡办教堂的同时,创办学校、医院。无锡辛亥革命时的领导核心力量基本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不像其他一些地方以封建官僚为多。“五四”运动之后,科学民主思想启蒙着长期受封建文化熏陶的无锡人,新文化运动以全新的文化观、文化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无锡涌现出一批新型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组织“五七”团等进步团体,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活跃无锡数年。上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无锡得到迅速传播,而美国哲学家杜威也得以到无锡传播他的实用主义。日本侵占无锡期间,殖民文化也侵害了无锡文化的肌体。

  2、薛福成倡导的经世致用、实业救国的思想和杨宗濂、杨宗瀚兄弟俩创办业勤纱厂的实践,整整影响了无锡几代人。近代早期的外交家、思想家薛福成自称十二、三岁时,“慨然欲为经世之学,以备一日之用,乃摒弃一切而专力于是”。他在那动乱的岁月里,忧国忧民,研究学问,写文章,无不从治国治民出发,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出发。他既为洋务运动摇旗呐喊,又关注政治、经济的变革。他在政治、经济上的许多重要思想直接成为早期资产阶级思想组成部分。他重视工商等经济思想是近代“实业救国”思想之源之一。杨氏所办纱厂,使无锡成为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杨氏成为无锡六人资本集团之一。薛氏后代直接实践了薛福成的思想,也成为无锡六人资本集团之一。无锡出现那么多的资本集团以及大批实业家和工商业者除了无锡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以外,与先辈的经世致用思想,与自己的开拓实践不无关系。

  3、与薛福成同时出现的徐寿、徐建寅父子和华蘅芳等,是中国近代早一批学习西方科技的科学家。“科学救国”思想深入无锡的知识分子之心,它与“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思想一样,对无锡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无锡所以出那么多教授和两院院士,都与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思想有关。

  4、实业救国与科学救国的思想造了无锡一大批经济学家。无锡在解放后有一大批享誉全国的经济学家,这批人大都起步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陈翰笙为首进行的农村经济调查,造了薛暮桥、钱俊瑞、孙冶方、于寅生、秦柳芳等一大批经济学家。他们固然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经济,但也与无锡自古以来历史文化传统中具有经世致用思想的根底有关,与无锡近代“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思想影响有关,与无锡本身经济发达,是个工商城市有关。

  5、清末始,无锡大批出国留学人员对无锡后来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无锡出国留学生的特点:一是早,秦毓鎏曾回忆,“废科举,兴学堂,纷然而起,无锡为早”。二是多,无锡留学生在江苏乃至全国都占相当大的比重。无锡出国留学生早期以日本为多,1911年前有留日学生88人,1911年至1920年有34人;后期以欧美为多,1911年前有33人,1911至1920年有80余人。实际上还远不止这数。他们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学科技、学知识。他们回国后,成为近代新民主革命的启蒙者,以及各项新兴事业的开拓者。

  6、清末无锡新学的兴办,对于传播思想文化起到促进作用。1897年冬,杨模办埃实学堂,为无锡早的新学堂,聘华衡芳为总教习。华衡芳等教师都是接受新思想的人。他们所编教材,都带有明显的新思想。办新学的意义已远不止于教育本身,不仅宣告了绵延千余年的科举文化行将结束,而且成为新文化的象征。

  7、近现代以来由于无锡成为一个工商城市,从而使无锡有着工商文化的特征。工商成风,善于经营,敢于进取,成为无锡人的文化理念和氛围,无锡人因此被外地人称为“精明”。许多实业家、工商业者在致富以后,一方面把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一方面热衷于办学校、办文化事业和社会事业,使这些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因为这些创办实业者年轻时都没有读过很多的书,迫切感受到读书受教育的重要,深切感受到文化事业的重要。这些创业者的第二代、第三代等,有不少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重返实业界,取得瞩目的成绩。如唐氏后代唐星海、唐君远、唐翔千,薛氏后代薛寿宣等。发展经济离不开文化、离不开科技、离不开教育,这成了无锡各阶层人士的共识和理念。无锡近代以来出了大批文化名人,是与无锡为文化沃土有关。

  8、近现代以来,无锡受到上海地缘文化的影响。近代上海开风气之先,并确立了海派文化的特征,无锡地近上海,也受到其影响。每当上海有什么消息,无锡很快知道并传扬开去。“五四”运动、“五卅”运动都是从上海得知消息后,无锡也很快发动起来的。上世纪20年代末,上海组织左联,兴起左翼文艺,无锡西门一带的一些年轻人很快组织曙光社、海燕文艺社,进行左翼文艺活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无锡建造了一些设施优良的戏院,经常有上海的演员来锡演出。无锡的锡剧早在农村羊尖严家桥一带,后来经演员袁仁仪等人到上海演出,才逐渐出名,正式成为华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无锡的许多文化名人常年居住在上海,也将上海的文化气息带给了无锡。无锡不但在经济上是“小上海”,在文化上也是一个“小上海”。

  9、近现代以来,由于无锡名人辈出,使无锡的望族文化在继续发展的同时,又产生了新兴的家族文化。以秦氏为代表的望族大显身手,薛氏、杨氏、荣氏、唐氏、钱氏、蔡氏等也作出了极大贡献。

  10、近现代以来无锡文化的变迁,反映了无锡从古代农业文明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的过渡。在这个过渡中,无锡人舍弃了传统文化中为专制政治、宗法社会服务的封建礼教、伦理观念的糟粕部分,保留了值得人类永远提倡、发扬的有文明价值的精华部分,同时又汲取了西方文化部分。在这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西方文化融合过程中,根据无锡的实际情况,发展了包括从民间文化、俗文化、到群众文化艺术,从教育文化、工商文化到科学文化等各类文化,为无锡人进入当代文明社会、发展当代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来源:无锡史志

上一页:一曲泰州古乐 千年文化传承
下一页:长河掠影——淮安历史文化漫谈
    
产业研究
[城市文化] > 一座城的文化魅力 > 辽阳设立历史文化名城… > 历史文化名城应坚持“…
[创意营销] > 家居业的创意营销脑洞… > 玩转奥运营销:洪荒之… > 2015营销新关键词——…
[品牌故事] > 以标准化建设提升企业… > 锡企参与专项 打造无… > 企业品牌建设需要文化…
[专家视角] > 论国际视野下的创意文… > 李宜航:关于广东大力… > 陈少峰:文化产业园区…

知识产权
[版权] > 我国知识产权协同保护… > 繁荣文化产业离不开著… > 江苏扶持版权作品产业…
[商标] > “滴滴绣”商标之争 苏… > 无锡知名商标达到1364… > 无锡市工商局发布商标…

 

 政府网站 | 无锡市委宣传部 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江苏省委统战部 | 无锡市委统战部 无锡市工商业联合会 | 无锡市共青团 | 梁溪区政府 |

 艺术网站 | 东方艺术网 | 雅昌艺术网 | 中国题字网 | 

 
Copyright © 2012 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无锡市梁溪区北仓门37号 TEL: +86-510-8232 9999
Website:www.bcm-art.com     苏ICP备12006283号-1